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身口意三業〉當所愛遠逝

2018/11/12 06:00

圖/陳佳蕙

文/呂政達

台鐵普悠瑪號在宜蘭的車站翻覆,18名死者中,有一家人上台北參加二女兒的婚宴,在回程中,祖父母、11歲的孫女和9歲的孫子同時罹難。姊弟的爸爸悲淒地說 :「他們還這麼年輕,我都沒有教他們死亡的功課。」

我們都是事件的旁觀者,但是,生命的遽逝,卻引發我們最深沉的悲痛。想想,也許會是我們或是我們的親友,在一場歡樂的喜宴後搭上那輛列車。

死亡的功課,來得如此突然,連跟死神討價還價的機會都沒有。幾千年前的佛陀早說「生命無常」,有幾個人能真的看開放下?

多年前,由我譯寫凱倫‧凱塔菲絲的《當所愛遠逝》,寫下這麼一段話:「很少有事能像當所愛的人逝去那樣強烈影響到你的生命,然而,當面對親人過世時,許多人會覺得難以啟齒,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隨之而來的情緒。

「其實,悲傷、難過的情懷,是邁向復原的必經過程。只有讓自己體驗哀傷,你才有機會超越哀傷;這並非否認你的哀傷,而是用超越的心態,將『失』整合進生命裡,使自己能獲得更深刻的心靈成長,也獲得新的生命。」

與其一直沉浸在悲傷情緒,最後的超越,是所有人的功課,我想,我寫過的這段文字,放進了許多人的故事。

當年,我們讀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想要參透死亡的功課。索甲仁波切智慧安靜的文字就躍然眼前:「依據佛陀的智慧,我們確實可以利用生命來為死亡未雨綢繆。我們不必等到親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或受到絕症衝擊時,才去觀察我們的人生。

「我們也不必到死時還赤手空拳地面對未知,此時此地,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

「佛陀把生和死看成一體,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開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

我們重新讀蓮花生大士的《中陰聞教得度》,想像生命從心跳停止到復生之間的中陰身,這是輪迴必不可免的一部分,也可稱為靈魂、鬼魂、魂魄、元神、細微身,經典上說,中陰身是我們追隨法性光明的絕佳機會。

只是,每當發生如此重大的車禍,生命戛然而止,甚至連軀體也剎那毀壞,我總會好奇,他們還可依據中陰身的理論,清楚意識地去度過一道道關卡嗎?

年輕生命突然走了,他們來不及的悲傷,就回到我們的身上,悲傷仍是必要的,定期到失事的現場憑弔、像某個悲傷的爸爸在女兒跳樓後仍寫信給她,想起遠逝的親人,就買一朵他們喜歡的花,念一段經文迴向給他們,接近哀傷,最後,超越哀傷。

「我們都沒有學習好死亡的功課。」在活著的時候,把死亡的功課當作最初,也是最後的功課。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