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郝譽翔/台灣怎會沒有文學? - 吳米森《再見原鄉》

2017/02/26 06:00

岡崎郁子(右)當年與邱永漢合照。(公視/提供)

◎郝譽翔

看吳米森紀錄片《再見原鄉》,一開頭訪問日本學者岡崎郁子,她回憶70年代她在台大中文系讀研究所時,想要以台灣文學做為碩士論文,卻被當時的系主任立刻反駁:「台灣文學?台灣哪裡有文學?」我就不禁回憶起自己在1987年剛進入台大中文系時,似乎也尚未清楚地體認到台灣文學的存在。

或者應該說,那是一個「中國」和「台灣」這兩個概念還牽扯不清的時代,「中國」這兩個字總是說得理所當然,但「台灣」意識卻正要浮現,還是朦朧模糊之際,然而悠悠三十年過去了,不用說台灣文學創作,就連相關研究也早已遍地開花。這一路走來,讓人忍不住要心生感慨,若不是在那荒蕪的年代中,有人願意披荊斬棘,憑著信念和理想,於黑暗之中點起一盞燈摸索前行,又如何有今日的存在呢?

《再見原鄉》透過岡崎郁子教授,重現了這條摸索的路程,也揭開了台灣文學其實還存在著更多的面向,乃至歷史的空白縫隙,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填補。台灣文學的定義,還在不斷地被重新改寫之中。

譬如出身台南的邱永漢(1924-2012)。他以日文企業經營之神和永漢日語創辦人聞名,但卻鮮少有人知道,他年輕時曾用日本寫作小說,獲得直木獎大賞,而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外國人。岡崎郁子教授推崇邱永漢不僅文筆好,還是第一個寫二二八事件的作家,而他的作品當然是台灣文學,但台灣卻似乎遺忘了他。

他到底是歸屬於台灣?還是日本呢?或是在歷史和政治無情的夾縫之中,注定成了一個永遠的流亡者,有鄉卻又歸不得的異鄉人?

《再見原鄉》經由岡崎郁子教授的研究,帶領我們走入幾位獲得日本直木賞的台灣作家,從邱永漢、陳舜臣,到最近以《流》一鳴驚人的王震緒(筆名東山彰良),通過他們的作品和生命旅程,看見了台灣國族認同的複雜性,從日本、中國到自己所生所長的地方,就如王震緒所說的:台北市廣州街是自己「生命的原點」,故事的起源,然而卻又注定在原鄉和他鄉之間擺盪。

故鄉和出走,是吳米森試圖在這部紀錄片中不斷詰問的課題,也似乎成了台灣人的宿命,但如果換個角度思考,這反倒是拉開了台灣文化的深度與廣度。於是就在離鄉和返鄉的欲望之中,故事漸次地拉扯誕生,層次曖昧,而且豐富。

所以台灣又怎麼會沒有文學呢?這座島嶼雖小,卻是故事的寶庫,歷史的迷宮,它撲朔迷離的身世,還有待你我不斷地向內、甚至向外挖掘之中。●

▓「多元台灣 傾聽與擁抱」系列紀錄片《再見原鄉》,於3月2日週四晚上10時,公視紀錄觀點播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