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一把理解社會的小鑰匙 - 第十二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決審會議記錄 2之1

2016/11/22 06:00

圖◎顏寧儀

時間:2016年10月7日下午4時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阿盛、林黛嫚、陳義芝、廖玉蕙、顏崑陽(依姓氏筆順序排列)

記錄

◎董柏廷

圖◎顏寧儀

會議開始,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七百三十一件來稿,由吳鈞堯、李時雍、言叔夏、周昭翡、陳夏民、黃崇凱、劉梓潔、蔡昀臻等八位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五十七篇作品進入複審。再由王盛弘、王聰威、柯裕棻等三位複審委員,選出二十六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推舉顏崑陽擔任本次會議主席,各委員先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陳義芝:要在千字以內的篇幅讓人讀後產生奇特感,或能避用一般性視野寫作,並不容易。今年參賽作品,無論是從生命或是人生經驗的角度切入,都很特別,因此很容易就選出七篇非常欣賞的作品,同時,我還保留三篇表現不錯者。作者都能扣準主旨,簡練地圍繞著核心表達,滿欽佩這些人的思考深度以及表現能力。

廖玉蕙:這次的參賽作品,有幾篇充滿現代感,與網路世界相互呼應;親情主題也以不同的方式呈現,不再只有悲苦情調,某些篇則藉著對某物件的描寫,照映出人的老去,以及時間的追趕,尤其不錯。不僅將整個時代的脈動呈現出來,同時透露人們的曖昧欲望,滿寫實的。

林黛嫚:小品文獎在林榮三文學獎裡顯得頗為珍貴。小品文必須有好的主題,且講究文字藝術,要脫穎而出非常困難,進入決審的二十六篇作品,有三分之二我認為寫得很好。就千字篇幅來看,其實亦能對應到報紙上的千字專欄,而這些作品比專欄都還來得精緻,且想像力豐富。或許未來,小品文很有可能影響到散文的發展。只是,有些篇章很像極短篇,目前普遍認定極短篇是小說,所以過度小說化的作品,我會慎重考慮。

阿盛:小品文確實不太好寫,我個人較注重文章內涵,無論作者想在一千字裡表達什麼,內涵都是很重要的,不能只靠文字,且文字若過度雕琢將顯得流氣。整體而言,今年水準還不錯,至少讀起來順暢、容易理解。

顏崑陽:從這次參賽作品的取材,可看出多元社會中的各種面相。有些作品書寫傳統鄉土的社會經驗,同時,也有相當現代化、與網路時代經驗結合之作,更有書寫傳統親情、男女愛情、旅遊的題材,由此可見,在開放社會中,能做為文學書寫的題材其實相當廣泛,只看作者如何表現。此外,一千字篇幅沒有多餘的空間可浪費,因此,評審時我會注意文字是否精煉,敘述與轉折是否靈活,主題是否渙散。

經評審協商後,決議首輪每人圈選七篇,結果如下:

三票作品

〈呼請城隍爺〉(阿盛、陳義芝、廖玉蕙)

〈我的朋友張無忌〉(阿盛、陳義芝、顏崑陽)

〈在倫敦死去的台灣少女〉(林黛嫚、陳義芝、顏崑陽)

二票作品

〈紅豆湯〉(阿盛、廖玉蕙)

〈記憶消波塊〉(林黛嫚、陳義芝)

〈曬剝皮魚〉(阿盛、林黛嫚)

〈法蘭克福〉(林黛嫚、廖玉蕙)

〈Full〉(林黛嫚、陳義芝)

〈換刀〉(廖玉蕙、顏崑陽)

〈穴居〉(陳義芝、廖玉蕙)

〈父親的服事〉(阿盛、林黛嫚)

一票作品

〈道別〉(顏崑陽)

〈時差〉(顏崑陽)

〈看見〉(陳義芝)

〈祭〉(廖玉蕙)

〈回撥〉(顏崑陽)

〈照.看〉(廖玉蕙)

〈小黃瓜〉(阿盛)

〈去你的旅行〉(顏崑陽)

〈容器〉(林黛嫚)

〈神在裡邊〉(阿盛)

〇票作品

〈理光頭〉、〈遺失物〉、〈涼鞋〉、〈修齒的模樣〉、〈夜航〉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一票以上作品發表意見。

一票作品

〈道別〉

顏崑陽:這篇題材稍舊,敘述較沉悶,文字較凝重,節奏欠靈活。我願意放棄。

〈時差〉

顏崑陽:這篇我覺得不錯,主題雖較深沉,但有哲學性的存在感。

廖玉蕙:我反覆看了幾遍,作者講的東西很難說服我,時間標記愈拉愈遠,前面抽象思考,後段又突然落入現實,中間的連結性較散。

陳義芝:這篇較為難解的部分,或可以象徵性說法看待──人跟人都是星辰,各自運行在不同的軌道上,經常錯過,是一種「失之交臂」感?

林黛嫚:這篇寫得太小說化了,可能得慎重考慮。

〈看見〉

陳義芝:這篇沒有特殊的戲劇性情節,將一個小家庭的狀況真切地描寫出來,我欣賞描寫太太走出去時,自門縫看了他一眼,那一眼滿有意思的,只是,最後一行有個缺點,用了一個「她」,讓我看得有點糊塗,若是錯字可以改掉。不過,我願意放棄。

阿盛:此篇細節上似有隱含,描寫妻子的部分很不錯,但結尾不是那麼好,前面的鋪排也不夠,讓讀者無法理解。

〈祭〉

廖玉蕙:我放棄此篇。

〈回撥〉

顏崑陽:此篇取材自日常生活、描寫親情,用一個聚焦的角度在親子事件上琢磨,再經由一些變化,表達母親的關懷,之後兒子也發現媽媽的關心,敘述很靈活。

陳義芝:很平順,但並不特別支持。

林黛嫚:主題掌握度很好,技巧也令人眼睛一亮,只是題材平凡常見。

〈照.看〉

廖玉蕙:滿有時代感的一篇作品,寫一名女性為了追趕時間而不停自拍,也道出身為一個男人如何看待太太對於歲月逝去的焦慮,最後,太太出差時,發現她悉心照料的乾燥花,此處像是一個反諷:保存乾燥花,就好比自拍,想要留住愈漸乾燥的青春。

陳義芝:看似有深沉意思,但語法上似有較可疑的地方。

林黛嫚:語言很有設計,但有時又覺得太雕琢。

顏崑陽:語言很彆扭、不太自然,小品文很忌諱這種寫法。

〈小黃瓜〉

阿盛:我放棄此篇。

〈去你的旅行〉

顏崑陽:我看中這篇的題材,描寫現代網路文化。宅世代基本上不必實地旅行,只要透過網路就可以進行虛擬的世界旅行,是一種新文化的反映。

廖玉蕙:我支持,尤其這篇的題目非常有趣,有雙關意涵,作者靠手指點擊滑鼠,透過網路,進行一場想像的旅行,像在說瀏覽過別人的照片以後,也等於完成了一場旅行。「去你的」三字也很有諷刺意味,不矯情造作,很清新。

〈容器〉

林黛嫚:我欣賞這篇的題材以及通篇的比喻,但我可放棄此篇。

〈神在裡邊〉

阿盛:這篇寫出親情的單純,筆法很不錯。

陳義芝:後頭寫到敘事者「我」透過手機聽見父親與神明交談、洩露心情的部分,寫法比較魔幻,乍讀會覺得不太清楚。

廖玉蕙:細節有點模糊。

二票作品

〈紅豆湯〉

廖玉蕙:用紅豆湯的煮法比喻人世間的愛情關係,「據說先給了甜頭的紅豆就再也煮不軟了。」層層扣進,完整性很夠,也保留了一點想像空間。

阿盛:相當聚焦,用不到九百字的篇幅,將煮紅豆湯與愛情關係的轉變緊扣,這點相當成功。

顏崑陽:作者很有寫作構想,顯然不是初學寫作之人,有設計有隱喻,但設計得太刻意,某種自然感就消失了,反而是觀念性的東西較多,缺乏感人經驗。不過,愛情觀這部分有確實傳達出來。

林黛嫚:這篇滿細膩的,沒有選它的原因是文筆太小說化;紅豆與愛情的連結,我也覺得較平凡。

阿盛:其實小品文也可以小說化的,無妨。

〈記憶消波塊〉

陳義芝:是一篇很不錯的小品文,真切有趣,雖然不似廖玉蕙寫得那樣好,但我認為應屬「廖派筆法」。文章結構完整,帶點靈動,讀來不沉悶,比喻雖然不很獨特,但是貼切。

廖玉蕙:我支持。

林黛嫚:頗有設計感,結構一波波鋪陳,緊扣敘述主題。將健忘以上,未達失智的階段,譬喻成浪與消波塊之間的抵擋及消長,很傳神。

〈曬剝皮魚〉

阿盛:看起來應該是長篇幅的題材,但作者卻精簡處理,關於母親處理剝皮魚的過程形容得很好,文字簡單,但內含豐富。

林黛嫚:小品文如果可以讓我們在閱讀時獲得一些資訊,帶有一種知性筆法,這是很珍貴的。這一篇很細膩地描述如何處理剝皮魚,且對於人生的態度也樂觀點出。敘述得很成功。

陳義芝:這篇在我的十名以內,後來沒有選進來,因為幾個地方筆法較空泛、稍顯老氣。

〈法蘭克福〉

林黛嫚:這次的小品文中,很多作品談及女性或是異鄉經驗,這篇筆法像是作者正在「旅行中」,而不只是介紹去了什麼地方、看了什麼東西,感覺很深刻,能夠在這麼短的篇幅裡呈現出這樣的內容,非常珍貴。

廖玉蕙:旅行文章多半是曬知識,可是這篇作者反而空出一點時間祈禱,尋常卻很寫實,清淡的文字,細膩描寫,安靜敘述,或許婚姻並不見得讓作者感受到幸福,但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

陳義芝:段落太瑣碎,有些語意表達不夠清楚。

顏崑陽:這篇寫旅遊,但並非客觀報導所見所聞,著重浪漫抒情成分,但敘述太零散,結構上不夠理想。旅遊還是偏向個人經驗,寫作者應思考如何將私己經驗呈現出普遍性,關於這點,這篇還是稍嫌晦澀。

(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