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唉呀呀 忌妒心跑出了

2016/10/23 06:00

圖/吳孟芸

看著別人吃香喝辣、曬恩愛、遊山玩水……是不是看著看著,心中小惡魔就出現了,該怎麼釋懷,還得靠自己提升啊……

圖/吳孟芸

〈這樣想較釋懷〉臉書炫耀文 可能暗藏心酸

文/南峽(高雄市)

現在資訊發達,很多你不想聽,也不想知道的事情,都要被強迫接收,尤其自覺本世紀最惡大的產物,就是臉書的發明。

沒錯,看到國中同學長相不佳,高中、大學讀的學校也不怎麼樣,卻嫁了個高富帥的科技新貴,全家移民海外,過著英英美代子貴婦般的生活,心裡很不是滋味。同學又常在臉書上po出不是吃香喝辣照片,就是到處遊山玩水的風景照,要不然就是曬恩愛、曬幸福這類的照片和文章。反觀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陳,日子過得既忙碌又無趣,每每看到同學這樣的幸福又美滿,就妒火中燒。

直到姊姊跟我說,臉書就是要炫耀文啊,誰會自曝其短呢?以她自己為例,賦閒在家,老公薪水又少得可憐,平時日子過得捉襟見肘,但是她還是會po出全家一起出遊照片,到處享受美食,不知情的人還會以為她的生活過得多麼優渥和愜意呢?

臉書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也會暗藏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我心中的惡魔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可以很心平氣和再看各篇炫耀文了。

〈包容眼光看之〉淡然處之 看看就好

文/碧翠絲(雲林縣)

活到這把年紀,非常篤定誰又在臉書「炫」,有人不分日夜,一天照三頓Po,占版面事小,干擾心緒、浪費時間事大,堪稱現代災難。

有這些姻親緣戚,也只好認了,改不了你?改變我自己,總行吧!很久以來,我已經轉化自己,用「同情」(另一說叫「包容」)的眼光看待此事,既不傷對方也不委屈自己。偶爾有機會還是會幫她按個「讚」!

例如早期同事,老公沒了,她既已子女有成,沒有家累快活一人獨居,叫她不天天Po,還要幹嘛?另外姪女生了寶寶,刻刻母女膩在一塊,她不Po文又要幹嘛?還有決定不生孩子的外甥貴婦,生活就是逛街旅遊、吃吃喝喝,算算這些人其實都有生活上「不得已的苦衷」,Po文成了他們的慰藉,所以咱們火什麼?怨妒什麼?「淡然」處之,「看看」就好,沉定心氣,把別人的好,化成一幅幅美麗的詩篇,純欣賞就是,心緒別被綁架了。

七彩泡沫雖繽紛,到底是別人吹的,留點空間給別人,而在寧靜內斂中,勤耕自己的後花園,才是真療癒。

〈享受甘味人生〉正面思考 吃味不走味

文/鄧惠容(桃園縣)

每次看到別人風光,心裡總是感到心酸而產生了不平衡心態,進而讓心中小惡魔有機會偷跑出來作祟。

這股心酸若放任不管,不久便走味成酸溜溜的忌妒,時間一久,也就只能走向腐敗臭酸一途。為了保持心靈的潔淨舒爽,感到心酸時,我會為自己添加益菌,轉向正確的發酵之途,化腐敗為神奇,吃味但不走味,蘊釀屬於自己獨特且成熟的風味佳釀。

我的益菌就是「轉正念」,也就是正面思考。沒有大餐,清粥小菜也很清爽營養,沒有國外旅行,國內到處遛達也很愜意,而且還不用擔心語言不通,就算國外旅行語言不通,也還有肢體語言和微笑啊。剛開始試著轉正念的時候,覺得自己有些強顏歡笑,自欺欺人,但多練習幾次也就不難上手,到最後還意外發現自己心中盡是感恩,根本沒有所謂的羨慕,也沒有忌妒了,自然也就不心酸了。

即使偶爾有小惡魔來搗蛋,但只要不偏離正道太遠,虔誠修行向善,我始終相信邪不勝正,我依然能過著吃味不走味的甘味人生,擁有自己的風光。

〈抽離忌妒根源〉減少比較心 自得其樂

文/艾莉安(台北市)

我們從小被教育得太容易緊張,凡事都容易起比較心,比較心就是我們心中的惡魔。我發覺到惡魔出沒的時候,通常是我在觀看別人的臉書動態,特別是旅行的風景照、美食的分享照。

我的處理方式,第一步是抽離,關掉社交網站,從親友圈暫時抽離出來。回歸無臉書、無LINE的生活,然後專注於手頭上的事情。等我做完,通常幾個小時過去,也已經忘記動態訊息的內容。

第二步,為自己安排豐富生活的行程。惡魔的出現,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只顧著羨慕別人,忘記過自己該怎麼生活。羨慕人家去日本,我卻沒辦法去?那就給自己一個假日,出去走走,或是跟朋友相約一家沒吃過的餐廳,改為用手寫旅行筆記,相片的話,就選一兩張列印出來,貼在筆記上就好,減輕每次去餐廳都要拍出美食照的壓力。不用上傳到臉書的話,就能減少比較的次數,同時也更能省視自己的生活。

也許惡魔是沒有辦法完全消除的,但是,我可以努力減少它在心裡占據的面積。

〈釐清課題分離〉人生的意義 自己定義

文/平衡點(台北市)

每每臉書看到好友的旅遊展、美食展、放閃牽手照,按讚的同時,心情總由驚豔轉到「好好喔」的羨慕,止於渴望和不滿足現在的生活。

某日拜讀了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書中哲學家與年輕人的連日對話,年輕人彷彿是對現況不滿的我,討厭每天周而復始的工作、嫌棄生活品質、自卑身體樣態……而哲學家給予的答案: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在什麼樣子;不要和別人比較,而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人生的意義,自己定義。所有自卑、計較的議題在書中對話中一一呈現。是的,原來內心常OS的吃味話語,來自於一腳踩進別人的生活課題,過度干涉,卻忘記接納自己、活在當下。

懂得「課題分離」,釐清3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以及老天的事後,FB如常有他人風光、開心的畫面,而我自卑依舊有,但變得更健康,原來跟理想的自己比較、知道自己要什麼、在意什麼,每天進步一點點,幸福快樂到永遠,就是自我實現的動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