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法界︰「教化可能」台灣司法自創

法槌

法槌

2017/04/20 06:00

〔記者張文川、黃欣柏/台北報導〕律師胡原龍說,謝女預謀犯案,一次奪走兩條人命,過去類似案件幾乎都會判死,本次判決凸顯近年法官迴避判死的趨勢,最高法院應給出「教化可能」的判斷標準,否則恐難以服眾。

胡原龍認為,重刑犯的教化可能性、再犯可能性,一直是司法量刑的迷思,人權兩公約並未規定禁止死刑,也沒有「教化可能性」一詞,而是台灣司法自行發展出來的慣例,太過於著重犯後態度,在我國實務判決上已過度使用;科刑懲罰應著重在犯案當下的動機、手段與情境,才能對已逝被害人做出公平判決。

胡原龍表示,單憑殺人犯關在看守所的表現,來判斷教化、再犯可能性,缺乏評斷基礎,專家心理鑑定,是依多少的矯正資源,判斷謝女的再犯機率?建議修法規定,法院在隱匿個資後適度公布鑑定報告,提出可服眾的鑑定依據,非由專家信口喊數字定生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社會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