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課綱 當然以台灣人為主體

◎ 葉志杰

好些日子來,課綱微調爭議未休。歷史分成兩塊,一是史料,另一是史觀,史料有科學性、共識較大,史觀因應認知主體不同,常常南轅北轍。且史料不會說話,是史觀讓它說話,不同的人所持之意識形態、立場不同,就決定了史料的解讀差異,此即課綱爭議之癥結。

 圖為「微調版」公民課本樣書。(資料照,黃益中提供)

比如,近日各總統候選人提出兩國(岸)政策時,所討論的中華民國政府存不存在?對中國來說,自一九四九年中共建國後,中華民國就被取代、繼承了。而承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等於承認中華民國,形同兩國論,當然不行。另外,主張台獨的人士認為,中華民國不存在才能合理化台灣國獨立的訴求,否則只是正名。但對多數台灣人來說,中華民國政府卻是日常生活中,再清楚不過的實體存在,舉凡鈔票、稅單、各地行政機關、公文書、公職人員…等都是明證。這裡面的差別見解,讓我們明白所謂歷史真實是有選擇性的,客觀的台灣史在哪裡?

而課綱微調所施予教育的對象是台灣人,那麼,我們要給台灣人甚麼樣的史觀?意旨當然是以台灣人為主體的記憶與認同,客觀面對、書寫各治台政權。倘若課綱要修編成無國族認同,日後被教育成無認同的台灣人,甚或是親中、親日、親美,若遇與其官方或民間起了戰事、糾紛,這時該期望台灣人站在哪一方?誰願起而捍衛台灣?

歷史向來以求真為目標,縱使仍須努力,但現階段課綱卻可以討論、妥協,哪些該寫哪些不該寫、配重比例,亟需廣納不同立場之意見,合寫以台灣人為主體的台灣歷史課綱、讀本,明白告訴我們下一代,你是台灣人。

(作者為社團法人台灣史研究會秘書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