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資產活化」救得了華視?

◎ 鄭自隆

華視實收資本額16億9千萬元,至去年年底結算已累積虧損16億7百萬元,幾乎把一個資本額虧光了。早年無線三台(台視、中視、華視)「單月單薪、雙月雙薪」的風光早就「回不去了」。
 華視。(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老三台早年的風光來自政府頻道管制所形成的寡頭壟斷,三台董總都來自酬庸與政治任命,不管事或不懂電視,仍然賺錢。頻道開放後,90年代末期老三台龐大而老化的人力已經無法面對競爭,而華視在2007年黨政軍退出媒體併入公視後,虧損更加嚴重

錯誤的政策形成華視悲慘的命運,2004年陳水扁連任總統後,為他草擬媒體政策白皮書的學者,逼著他兌現競選諾言,無奈之下2005年開始著手規劃黨政軍退出媒體,當時學者們還要求台視、華視全納入公視,幾經折衝,終於做出「一公一民」的政策決定,問題是那家公那家民,當時的公視董事長找來會計師評估台視、華視的土地資產,發現華視土地比台視多,於是要了華視、賣了台視。

台視民營化,現在雖然仍然辛苦,但活著好好的,也看到希望;華視併入公視,七年換了八個總經理,幾任董事長全由公視董事長兼任,電視環境如此險峻,董事長專任已經未必可以救活,何況是兼任、未必懂產業的「社會賢達」董事長們。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華視也是,和台灣許多產業一樣,本業虧損,就動腦筋到房地產,部分董事想出「資產活化」的點子,所謂「資產活化」重點有三項:

一是面臨光復南路的光復大樓,出租給一家物業公司,由其整理後當二房東轉租給文創業者。

二是現在的華視大樓,轉租給人開「主題旅館」。

三是停車場請國藝會投資蓋大樓,華視再向其租借使用。

「資產活化」不是不可,但資產活化也應和傳播有關,可以服務傳播產業,才不會有違公廣集團的宗旨,此方案的規劃棄本業於不顧,把華視淪為物業管理公司。

更何況目前光復大樓也是對外分租,出租率亦很不錯,為什麼要整棟租予一家公司,再由其當二房東賺一手?再說棄目前華視大樓不用,請國藝會蓋大樓向其承租,雖然二者租金有差額,不過總覺得「怪怪的」,華視大樓可是台灣最具特色的電視大樓,為什麼要轉租給人開「主題旅館」?為什麼是旅館,而不是商場或辦公大樓,或是其他電視台?若果真是旅館,整修是大工程,只租10年恐怕吸引不了人,租50年?就等於送給人家。

很多人看衰電視,認為電視終會被電腦、手機取代,1962年台視誕生時,同樣有人看衰電影與廣播,不過從傳播史可以瞭解新媒體競逐舊媒體有「替代、襲奪、並存、消失」四種狀況,新媒體可不保證會全贏,電視普及了,電影與廣播並沒有消失,只是改變經營模式;網路或許會「襲奪」電視,電視就要思考新的方向與利基,「資產活化」可不是唯一的選項。

(作者為華視董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