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課程決策 兩個盲點 一個契機

◎ 顏慶祥

高中課綱爭議近日再度沸沸湯湯,自由時報報導振鐸學會常務理事丁志仁呼籲成立課程審議的專業機構,本人頗為贊同。為台灣課程發展與教育優質化設想,成立中立、客觀、專業的「國家課程審議委員會」已是刻不容緩。

在台灣民主化的進程中,課程發展和改革也有相當成效,諸如避免性別、文化、宗教、區域、種族等意識形態涉入。惟,政治意識形態的干擾猶存,不僅影響學生民主政治價值的養成,對公民素養的孕育更是一種傷害。

再就課程決策而論,台灣長期以來的課程決策有兩個盲點:

一、把說明會當成公聽會,草案訂定好了再來辦公聽會,而不是先蒐集基層教師、學生乃至家長的意見後,再研擬草案,然後再舉行說明會,接受各方檢視及建議,謹慎做成課程決定。

二、課程決策習慣向來採取「由上而下的行政模式」,雖有「效率」,卻往往無法契合教育現場老師的教、學生的學。日本在每次進行「課程綱領」的變革之前,大致上都會進行二到三年全國性大規模,針對老師、學生及家長的調查,並接受基層教師、教育團體「由下而上的草根模式」的建議案。

以上都說明了我國課程決策者,對於教育現場真實的理解和需求的忽略,也缺乏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做為課綱修與訂的依據。

如果再沒有中立、客觀、專業的審議單位及機制,課程發展和改革就容易衍生出課程學者M. W. Apple所擔憂的:課程是「選擇誰的知識」、「誰來選擇(決定)」及「如何選擇(決定)」問題。

公民和歷史教師自發性要訂定民間版的課綱,是教育專業十足的展現,不僅要給予高度肯定,也是台灣邁向課程發展和改革的重大里程碑。值此,全國應把握此一翻轉台灣教育的重大契機。

(課程學者、台中市教育局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