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陳為廷╱「經濟」選民,為誰服務?

陳為廷╱ 島國前進發起人、 清大社會所研究生

中、韓兩國宣布實質完成「中韓FTA」談判兩週以來,馬政府、郭台銘、王文淵等政商集團大打「恐嚇牌」,紛紛呼籲「經濟選民」應支持國民黨迅速通過兩岸服貿、貨貿協議,並指責在野黨、三一八運動是導致台灣「鎖國」的元凶。

事實真是如此嗎?經過兩週的雙方辯論,讓我們盤點一下下列幾個主要爭點。

首先,做為馬政府主要對外宣傳的「台灣五年內減少六五○○億產值、降低○.五%GDP的說法」,已被證實是誇大。經濟部長也自承,自己並不瞭解中韓FTA的細節,因為根本尚未公布。目前做為主要文宣的評估數字,都是「中韓關稅全面降至零」、且「FTA利用率達到一○○%」為基礎來計算。問題是,就目前的消息,至少面板、工具機就可能分別在十年、二十年內才會逐年調降,汽車更是被排除在降稅項目外,「全面調降關稅」根本是誇大假設;FTA利用率方面,一○○%的利用率根本是天方夜譚的數字,依據世界平均值,頂多三十%是合理數字。

馬政府的回應,是得「料敵從寬」,但這次也未免太寬。不解釋計算基礎的差異,第一時間拿最誇大的評估報告來誤導民眾,就是在鼓動民粹。

再者,馬政府常將「韓國已與世界各國簽訂FTA,台韓的FTA覆蓋率比是六十二比九,台灣已大幅落後」掛在嘴邊,讓民眾以為FTA覆蓋率就等於出口成長、就等於有助發展。但這顯然是過於簡化的概念。包括經濟民主連合賴中強、和碩董座童子賢及《工商時報》社論都一再指出,雖無FTA,但我國做為WTO會員國、受資訊科技協定(ITA)之惠,出口中國已有六十九%貿易額免關稅,二○一二年輸美、歐則分別有七十一.五%、五十四.九%免關稅;且加上近期ITA2擴大納入項目,這個數字還會升高。

就整體表現而論,行政院主計總處十月底也才剛發表一篇打馬英九臉的統計報告。報告顯示,台灣今年度前三季的經濟表現,較亞洲各國為佳,並強調,即使韓國與美、歐簽訂FTA,台灣的出口成長率仍以三.五%略勝於南韓的二.九%。

馬英九的「鎖國論」,根本言過其實,甚至「滅自己威風」地略過自己的統計報告不談,真不知是何居心。

第三,面對上述的質疑,馬政府會回應:「六十九%輸中的貿易額,只侷限在十五%的產業項目上,另外八十五%的產業項目仍要關稅。貨貿是為了這些產業撐開空間。」那麼,我們就得一一檢視,到底馬政府想為誰撐開空間、又將有誰受害。

前面已經提到,中韓FTA裡面,面板十年內降稅;工具機列為中國重點保護的民族工業,是否開放還未知;汽車被排除開放;鋼鐵、塑膠、紡織也是中國近年重點扶植的內需工業,開放了,台灣還得擔心面對中國傾銷。盤點下來,最亟需「撐開空間」的產業,只剩下石化業;其中最主要的出口產品叫做「聚丙烯」,也就是高雄氣爆的元凶。在石化業轉型議題都尚未定案的此刻,我們真的要放任石化財團在台灣依據舊有產業模式擴產嗎?

為了「撐開」這樣的空間,可能受害的產業就包括貨貿開放後,即將擴大進口的包括八○○多項農產品的二○○○多項產業;舉例,過去ECFA過程中,已造成紡織業整體產值衰退四百億、近五千人失業。另,馬政府自己列舉將「得利」的產業中,事實上也有「上/下游」廠商的境遇差異;以鋼鐵業為例,近年就發生中國以冒名、變相補貼出口鋼材的方式,大規模衝擊我國上游鋼鐵業者,國貿局事前毫無所悉、事後也無力救濟,讓業者大呼︰「現在就這樣,貨貿過了還得了?」

這些受害產業背後凸顯的盲點,正如近期許多業者、評論者指出的︰「台灣最大的敵手,並非韓國,而是中國。」試問,若台灣現行就已在面對中國大規模傾銷的挑戰,簽了貨貿,又該怎麼應對?因此失業的勞工,由誰負責?

馬政府至今只會跳針似地告訴我們,ECFA在簽訂之初,就已編列九五二億元基金輔助勞工。但事實上,由於請領困難,至今,根本一毛錢都發不出去。

說到底,郭台銘講什麼「經濟選民」來幫連勝文拉票,根本是荒天下之大謬。

馬英九繞開上述這些問題來強推服貿、貨貿,根本就是民粹式的選舉操作。反倒是這些懂得去質疑政府數據、一一檢視其中利弊得失的反對者,才是真正在理性地面對這些問題。

事實上,人人都是經濟選民。只不過,我們腦中的「經濟」是在為勞動者、為弱勢服務的;而郭台銘、馬英九的「經濟」,則分別在為他們自己的荷包、選票,以及馬英九念茲在茲的兩岸政治談判服務。

騙人不懂,什麼「經濟的歸經濟,政治的歸政治」?馬英九那種談法,才真正是最政治的。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