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最少的公車 最大的輸運

◎ 張世賢

筆者四十四年前遷居台北時,就因公車擁擠、道路阻塞、空氣品質惡劣而開始注意公車路線的數量與其行走路徑的問題,發現北市公車路線的數量實在驚人;更驚人的是,那時市府公車處規劃路線的主要原則,是讓乘客能從一點到達全市,卻不管因而引發的各項重要問題,完全沒有成本效益的觀念,不知在狹窄的市區交織成多少路網,毫無章法,重複浪費,導致載客量不多的無數公車經常擠在市區動彈不得,如此龐大的車流又嚴重耗能增碳,污染空氣,危害健康,使得台北成為不宜久居的都市。

當年筆者詳細觀察後曾投書報刊,指出北市交通「致癌」的癥結,在太多重複的車輛進入市區,應整併路線,規劃棋盤式幹道,設置公車專用道,但直到廿幾年後才出現幹線公車與公車專用道,至於路線的整併則不見進度,可能因為牽扯多家財團的利益而難以擺平。更糟的是,後來接掌北市的馬郝,習慣照顧財團和樁腳的利益,竟讓路線成倍增加,以致即使多線捷運通車,市區道路交通依然不斷惡化,市民苦不堪言。

讓進入市區的每輛公車發揮最大的功能,乃是改進北市道路交通的不二法門。要減少「冗車」,非整併路線不可,同時要在士林、內湖、松山、南港、景美、公館、萬華、西門、圓環等交通輻輳的周邊地區,規劃設置轉運站與迴路;從郊區或新北市駛入這些鬧區的大部分公車,皆經迴路折回原地,從轉運站前往市中心的幹道,則只讓一線公車行駛,其發車密度可依不同時段或臨時需求而機動調整。此外,在其他主要或次要道路皆規劃一線直行公車,再連接這些周邊鬧區規劃一條「循環線」。如此必可用最少的公車發揮最大的輸運功能。

新北市環繞台北市,二者脣齒相依,問題大同小異,應可比照辦理,妥善規劃,在交通運輸上共生共榮,讓雙城市民同聲稱便。

(作者為退休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