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以和止戰的迷惘

■閻亢宗

在「中國熱」的野火燃燒下,在野黨對軍購案的消極態度並不令人意外,但其背後的「以和止戰」思維,卻可能陷台灣於險境。

在野黨「以和止戰」的最終目標,在能確保中國不會武力侵台,這個目標係奠立在三個假設上,包括假設一:以美國為主的外國勢力必定會介入台海軍事衝突,致使中國不敢蠢動;假設二:在中國全力發展經濟的情況下,中國缺乏動武的動機;假設三:只要台灣在中美間維持等距,中國就不會侵台。但這三種假設都面臨被推翻的挑戰。

對假設一的最大挑戰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反恐戰爭導致美國備多力分,無法兼顧其他地區的軍事衝突,根據美國蘭德公司最近一份報告,美國軍隊經常性派駐伊拉克和阿富汗導致兵力嚴重分散,此一情形已導致僅剩「少數軍旅準備好因應發生在其他地方的危機」,易言之,台海若起衝突,美國是否有足夠的反制能力令人存疑。另一個挑戰源自美國對入侵伊拉克的錯誤戰略評估,導致忽視中國坐大,未來欲反制時恐因須付出龐大代價,而減弱其軍事介入的決心,此一情形如同上一世紀英國對波爾戰爭(Boer War)的錯誤戰略評估,而給了德國崛起的機會。

對假設二的挑戰來自於推理的錯誤,自鄧小平以來,中國將發展經濟作為全力推動的「一個中心」,但即使不論鄧小平時代即曾發起過「懲越戰爭」,中國為發展經濟的需要,非但不會減低戰爭的威脅,甚且可能挑起戰爭,其中最可能的觸媒便是中國的能源需求。按美國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書」,中國目前石油四成以上靠進口,二○二五年將提高到八成。因此,為了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必須確保能源的供應無虞,中國在東海油田問題上與日本硬碰硬,便出自此一原因,而台灣海峽四周與主權爭議地區包括南海、東海與釣魚台,都可能蘊藏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中國對日本強硬,難道還會對台灣示弱?

假設三是國親新泛藍政黨的主要思維,但許多歷史案例已經否定此一思維的合理性。著名的古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在與斯巴達進行生死纏鬥時,要求欲保持中立的米洛斯島國與其並肩對抗斯巴達,米洛斯不肯,雅典就將其消滅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擬定「冷杉行動」在瑞士東部邊境部署了五十個師團,準備吞併瑞士,最後因瑞士的複雜地形、全民武裝及堅固工事,才遏止了德軍的侵略野心,可見小國維持中立或等距外交的主導權係操之大國,並非一廂情願即可遂其所願。

上述三個假設的脆弱性,否定了「以和止戰」的成立基礎,但並非否定對兩岸和平之追求,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有一足與中國抗衡的軍事力量,即使在外力無法介入的情況下,也可嚇阻中國的犯台意圖,這才是確保兩岸和平的有力後盾,瑞士的刺蝟戰略、新加坡的毒蠍戰略,皆是可以效法的典範。

(作者為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