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要怕台灣民族主義

■史明

在台灣,很多人聽到「台灣民族主義」這六個字就皮皮剉,事實上,民族主義有兩面性,一方面是反動的、侵略的,另一方面是反抗的、解放的、和平的。

自從十六世紀以來,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逐漸誕生,十八世紀以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為解決生產過剩問題,利用軍隊及大砲對亞、非及中南美洲進行侵略,以控制其原料及市場,這些資本主義先進國亟需以民族主義來動員內部民力,並以民族主義去壓迫被侵略民族,遂經由民族主義形成「帝國主義」。

為了反制帝國主義,亞、非、中南美洲各地反抗性的、防備性的民族主義亦相應產生。近代中國的對日八年抗戰,就是反抗、解放及追求和平的民族主義之典型範例。

不料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戰勝國中國搖身一變,成為侵略的民族主義,譬如中國共產黨入侵西藏、新疆等地,為樹立中華民族威權,不惜殺害數百萬當地民眾,以及中國國民黨入佔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與其後進行清鄉的白色恐怖,至今有多少人遇害,仍無從統計。

至於台灣民族主義,主要是日治時代的台灣資本主義發達後,因為民眾知識普遍提高,才在菁英份子的啟蒙與鼓吹下,反抗日本人的統治,這就是台灣民族主義的萌芽。我們耳熟能詳的林獻堂、蔣渭水等,嚴格說來都是台灣民族主義的提倡者。這些日治時代傳下來的民族主義星點火種,戰後因國民黨特務橫行,逐漸蔚為海外一九五○年代至一九九○年代的台獨運動。

台灣民族主義必須有意識與行動。在行動方面,早期因為島內殖民統治太嚴密,致使知識菁英不得已,只能選擇做體制內的民主改革,台獨運動於是分成島內主張體制內改革、島外遂行體制外革命的兩種路線。

一九七五年蔣介石去世後,島內的黨外刊物「台灣政論」躍上政治檯面,開始主張人權、民主;一九八八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位總統後,台獨運動者才有公開主張獨立的空間。

但光是講體制內民主,並不會走向獨立,更何況許多口喊台灣獨立的政客,一旦權勢在握,態度便趨於保守,迅速「國民黨化」,還反過來攻擊、排斥體制外志士是「基本教義派」。

台灣人選出來的總統,當然應該做體制內的改革,不必喊台灣獨立,問題是,目前的總統到底有沒有在做加深民主化的種種改革?經濟、社會上的公平正義,有沒有透過民主制度的改良設計,進一步獲得實現?

至於體制外做的最好努力,就是楬櫫台灣民族主義,竭盡一切方法來捍衛這塊寶島,認識到「中華民國」式的台獨,不是台灣民眾心目中的台獨,而以台灣獨立建國為終極目標,使得多年來島內民主志士犧牲換來的民族覺醒和民主化成果,不致在一夕間被外來勢力所破壞。

我這裡所謂的防衛性「台灣民族主義意識」,和三百萬中國人及其後裔去除侵略性的「中華民族意識」,應是和平共處的。回顧過去,鑑於國民黨於一九二七年以降的清共手段之酷厲,以及共產黨在當權後,對於與國民黨有關係者幾近滅族式的殺戮,相信即使是最思鄉的中國人,也幾乎不會再幻想中國是天堂似的樂土。台灣,畢竟才真正是我們的共同家鄉。

然而在此同時,台灣民眾對於中國的統戰攻勢,包括胡錦濤與連戰、宋楚瑜的會面等,皆需再三思索與防備。台灣人在意識上、行動上,若使自身成為一個完全不設防的島國,未來命運就更加難以卜測了。

(作者為獨台會會長、史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