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Uber賣點在「彈性費率」

◎ 林柏瑋

今年Uber爭議越演越烈,Uber司機和計程車司機日前在士林監理站外隔空叫罵,各地也屢傳兩個陣營的司機因搶客而發生衝突。一時之間,Uber和計程車這兩種交通運輸業看似龍爭虎鬥,彷彿只要「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一○三條之一一通過,就將迎來Uber的失敗、計程車的勝利。

用二分法看事情,是很多人的壞毛病。計程車和Uber之間不是敵人,而應該要是良性競爭的同業。只要Uber轉型為計程車運輸業,就能適用交通部的「多元計程車」配套方案;計程車業者還協調釋出一.八萬張牌照。本土業者對這家跨國財團,不可說是不厚道。

不過,從Uber的角度來看,加入計程車運輸業,成為「Uber大車隊」的障礙,也許不在這些牌照,而在於「彈性費率」。Uber在世界各國都強調由手機軟體試算車流量、乘客需求、路線等,預估、決定乘車費率,做為其引以為豪的「社會創新營運模式」核心技術之一。但傳統的台灣計程車採用「固定費率」,跳表決定乘客車資。即使是交通部近年力推的「多元計程車」方案,也必須跳表收費,不能用手機軟體預估車資。

如果Uber轉型為「Uber大車隊」,在現有法令規範和業界規則下,Uber恐怕得放棄其最大賣點,也難怪Uber不願意輕易轉型。

不過,政府並不是不願協商,「多元計程車」方案當年也是為了推動Uber轉型、合法營業,才制定出來的配套措施。Uber與其花大錢買廣告時段,不如坐下來和交通部、計程車業者討論法規設計,才能共創多贏。

從這個角度來看,計程車與Uber不但不是敵人,更該是良性競爭的對手。Uber不願接受的「多元計程車」,如今在各大計程車行都可見到。只要Uber釋出誠意,坐下來和政府、計程車同業好好談一談,台灣不會刻意刁難Uber。

(作者為上班族,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