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如何消滅「掠奪性期刊」

◎ 彭銘得

近來有媒體報導掠奪性學術期刊與研討會,引起學術界與社會各界討論。誠然,掠奪性學術期刊與研討會是個問題,但我們應該再追問:是誰的問題?該誰來解決?有許多人主張應該由政府加強對學術期刊與研討會的把關及認證,我認為這對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有負面影響,不甚妥當。有需求,就有市場。掠奪性學術期刊與研討會的誕生,是回應學者們迫切發表的需要。而這個熱切的需要,又是來自我們對於客觀與數字的執著。

由於我們只相信數字說的話,所以發表數目與期刊排名成為評量學者的主要標準,研究的內容、前瞻性、長期影響、品味等無法被直接量化的價值,就被排除在外。政府與大眾對量的追求與迷思,促成了掠奪性學術期刊的蓬勃。由此可見,繼續加強中央部會對學術界的管控,只會強化數字管理的迷思。

一個學者的能力與涵養,不應該只是衝高發表數,還包含了學術品味與批判思考。選擇適宜的期刊,當然屬於學術品味與批判的一部分。掠奪性學術期刊與研討會的蓬勃發展,代表的是當代學者們鑑賞能力的培養不足。而這鑑賞的不足,是因為大眾與政府,以客觀管理的名義,長期要求學術圈做出立即可見的成果:期刊出版。要解決掠奪性學術期刊的問題,不是對學術界更多的管控,而是提供學者更為餘裕的研究時間及自由。

(作者為倫敦大學博士候選人)

學術詐騙集團

◎ 鄧鴻源

據報導,《天下雜誌》歷時六個月與國際媒體合作調查,爬梳二十二個疑似掠奪性出版集團期刊的論文刊登數,發現一一四所大專院校、十五所醫院的學者,踏入越來越猖獗的國際學術陷阱中。

甚至,台灣學者參與疑似掠奪性會議的比例偏高,以學術規模推估,恐在全球名列前茅。這股歪風是學者求生存的無奈,還是漏洞的管理?又如何影響台灣學術風氣?有辦法管嗎?

這些集團有如詐騙集團,以參加會議與期刊出版當誘餌,吸引無知的教授及學者參與,從中牟取利益;其中也有類似幾年前南部某教授的同僚審查與論文偽造,以騙取政府鉅額補助,可說十分不道德。

為何台灣高學歷者普遍越來越多,學術倫理與道德勇氣卻日益低落,可有合理解釋?所謂人才,不應該只是會讀書與考試者,還應包括學術倫理與道德勇氣,否則與市井商人有何兩樣?看看T大校長選舉便知。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沒有學術倫理與道德勇氣,專家也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可真是一針見血。 (作者為大學教授,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