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醫院基層 均衡發展 分級醫療 健保永續

◎ 顏鴻順

台灣有令人稱羨健全的四級醫療體系,大醫院提供急、重、難及罕見疾病的醫療服務,以及研究與教學;基層醫療院所提供民眾常見疾病及健康問題的處理與衛教,以及穩定慢性病人方便又持續性的照護;然而全民健保廿餘年來,健保資源逐漸往大醫院傾斜,西醫基層的診所數和醫師數雖大量增加,提供給社區民眾方便、優質的第一線照護,但健保總額的佔比卻逐步下降,為免基層基療萎縮,甚或崩壞,如何合理的引導病患適切就醫,如何合理的分配健保資源,就變得很重要;衛福部才會推出分級醫療的政策,而分級醫療也正是目前世界醫療的趨勢。

一開始,衞福部希望大醫院將初級照顧的個案下轉給社區基層院所來照顧,大醫院專注在急、重、難及罕病的病人,實行了一年,雖然初級照護的診斷減少了,但是病人並未轉到基層,大醫院門診量持續上升,顯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執行成效不佳;才有了第二階段的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每年2%門診減量的措施(但排除轉診、重大傷病、罕見疾病,代辦案件,山地離島,C肝治療,門診手術...等特殊案例)。李伯璋署長尚且風塵僕僕的到全台各地參加各大醫院宣誓配合執行分級醫療的記者會,北區業務組和林口長庚的雁行計劃打響了第一砲,接下來台北區業務組和各大醫院的共好計劃,台大的星月計劃等,不也都是認同分級醫療的理念,大雁子帶小雁子,大醫院領軍,帶著地區醫院和基層診所垂直整合,雙向轉診,病人在大醫院和診所都有他的主治醫師,這樣雙主治醫師的概念,共同來守護民眾的健康,也讓健保資源做更合理的配置,這樣的政策應該是符合世界趨勢,可長可久,值得努力堅持的方向。

改革總是困難的,長期以來,地區醫院和基層診所,因設備不及大醫院,基於對病人的完善照顧,都會在對病人最適當的時機轉診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這樣的路走了幾十年,而每年上轉幾十萬個案例,下轉回來的不到1%,難道大醫院的檢查、治療結束後,病人不能回到他熟悉、方便的社區小醫院或診所持續照顧嗎?當然可以!只是大醫院不習慣這麼做,健保廿幾年來一直是這樣。如今大醫院的門診業務量大過於急、重、難、罕病患的收治,顯然健保資源的配置已經出了問題,衛福部分級醫療的政策沒有錯,只是若干大醫院還不習慣穩定病人回轉及下轉的機制。

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大醫院努力的落實分級醫療的政策,和醫療群,和基層診所建立互信、互助的雙向轉診的機制;在北部,林口長庚和基隆長庚醫院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從門診下轉及回轉資訊系統的建置,到每月分科檢討門診減量的成效,且主動告知病人以後醫院和診所的醫師一起照顧他,讓病人放心,診所也感到貼心;107年的第三季、第四季其實有8家醫學中心及39家區域醫院都有達到門診減量2%的政策目標,表示還是有很多醫院認同且認真的在落實分級醫療,細看達標的八家醫學中心,六家是財團法人醫院,只有台中榮總和高雄榮總二家公立醫院,顯見可能很多公立醫院肩負著個別的政策任務或特殊因素,這點也應該可以理解,健保署宜個別了解其困難予以輔導或協助,但不宜因噎廢食,切不可讓這符合世界醫療趨勢,又能讓民眾聰明就醫,也讓健保資源更合理配置的分級醫療政策因而中斷,這才是全民之福!

(作者為新北市醫師公會副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