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問題出在「大政府」

◎ 劉一德

日前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希望金融業少發現金股利,把錢用在厚實資本,強化風險承擔能力的談話,造成市場恐慌,引發股民批評。不論主委立意如何良善,政府官員對民營企業股利說三道四,難脫瓜田李下之嫌,更凸顯「大政府」是國家的潛在危機。

長久以來,台灣社會期待一個大有為的政府,制定嚴明法規,扎實有力地公平分配各種資源。然而當政府成為一個大而笨重的官僚體系,面對繁雜的公共事務,及人民愈來愈多的要求時,通常是反應遲鈍,摸不著頭緒。

據聯合國調查,大多數國家民眾,對地方政府施政的滿意度,普遍高於中央政府。原因是地方政府小而靈活,對民間的需要與資源的掌握,比中央政府好。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凡事都要管,卻管不好的「大政府」,即將被淘汰。解決之道是將部分治理權回歸人民,尤其是經濟,政府只要建立公平的遊戲規則,其他交給市場就行了。

蔡政府執政以來,從前瞻建設、一例一休、長照計畫、年金改革等決策,都可以明顯感受到政府積極介入的身影。向來關心中下階層權益的執政黨,自然導致的「大政府」思維,衍生的無所不管作為,不僅對經濟與市場產生負面效果,各方面都將產生問題。

以人力資源來說,儘管剛完成組織精簡,但據銓敘部統計,近十年來,公務員人數不減反增。從年度預算及國民所得來看,台灣應該是個 「小政府」。但政府除了龐大的國營企業之外,對於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農林漁牧、環保、社福、教科文等,一切包辦。再加上各項重大公共工程,健保,農、勞保、年金等,與福利國家無異。用「小政府」的稅收去做「大政府」的事,問題一一浮現。最直接的影響是國債高築,引發世代矛盾。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誰執政都做不好。

市場機制的運作,企業絕對比政府還要敏銳。我們是否應該思考放棄「大政府」的思維,不再對企業指手畫腳,同時放鬆法令限制,讓經濟回歸市場機制。政府該做的事情是以符合潮流的法令,鼓勵企業發展和保障勞資權益,將預算資源與施政心力投入研發,創造優良的環境,增進國家和企業的軟實力。

台灣一定需要一個「大政府」嗎?美國有兩億多人口,卻成為世界超級強國,選擇「小政府」就是最好的答案。一九八一年,雷根總統在就職演說中說:「當前的危機,政府無法解決我們的問題,因為政府本身就是個問題。」

(作者為台聯黨主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