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曼谷治霾看台灣空污

◎ 林淑甯

每年十月到翌年一月,是泰國霾害高峰期,今年元月底有四百五十多所公立學校因之停課而登上國際媒體。霾害誘發逾半患者嚴重過敏反應,今年曼谷空污期,許多居民出現咳血、流鼻血等徵狀。民眾開始戴上口罩,見面問候語變成:「你有沒有帶口罩在身上?」

霧霾打擊泰國觀光,專家估算可能因而流失外籍遊客一千萬人,造成二十六億泰銖的經濟損失,加上醫療支出等社會成本,霧霾將造成泰國經濟損失攀至一百四十五億泰銖。泰國社群媒體還出現對政府因應不力的批評。反對黨批評政府消極面對霾害;流亡海外的前總理塔克辛更發表霾害造成泰國人民健康、經濟雙傷的關切。

在政治與社會輿論關注下,泰國政府將治理霾害列為國家重要政策,設立空氣質量檢測辦事處,相關減霾措施則有:人造雨、高空噴水、發放口罩;增加公共運輸路線,鼓勵民眾搭乘公共運輸系統;捷運工程在霧霾嚴重時停工七日;讓各地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利於民眾的公共交通系統。政策上立法禁止二手車進口、鼓勵國民使用低污染的汽車燃油、對低污染的交通工具予以免稅、減稅。要求工廠、建築工地注意灰塵排放、嚴管垃圾、稻草燃燒及工廠的污染源排放。

泰國人口是台灣三倍,面積約台灣十五倍,人與環境的拉鋸不若台灣的緊張。泰國也有高污染工業,但密度與規模小於台灣許多。高密度的污染工業讓台灣一年有超過半年的空污期,台灣的選舉制度讓政府受制於財團,在環境保護及空污防制難有積極作為。

觀光收入佔泰國GDP的五分之一,觀光業可發展在地文化、特色,均衡地方發展,營造亮麗的經濟收入。地小人稠的台灣,不適合發展高密度、高污染的工業,但是台灣有豐富地貌、生態、多樣人文可以經營,產業轉型才是環境永續發展的王道。

聯合國報告指出,空品不只是環境與健康問題,更應視為人權問題,呼籲各國政府嚴正以對。泰國政府已將治霾列為國家重要政策,從施政到產業結構都有因應對策,反觀台灣政府對霧霾的處理態度,顯然還是個不夠重視人權的政府。

(作者為旅泰台商,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諮詢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