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高美館 看見身體的真

◎ 李玉玲

十月九日許正旺先生於本版之撰文,有些誤解之處本館希望在此澄清。

此次泰德美術館國際巡迴展(展期至十月廿八日止)原始展名為英文Nude,展覽藉由八大分區訴說西方藝術如何從古典、理想的身體表述,逐步衍生轉化為包含形式的實驗、潛意識的描繪,乃至人的愛慾,到人類不過是血肉之軀,終將衰敗消亡,甚或是過往不被看見的宰制與權力。多層次的意涵讓nude一字極難轉譯。雖然中文直譯是「裸體」,但在藝術專業中,nude(裸體)與naked(赤裸)有所不同。各方折衝,本館最後決定使用「裸」為展題,因為裸不只是身體的赤裸,尚有態度、作為的坦率、真誠等衍生含意,更能含括nude的多面向。因此並非為了吸睛與行銷考量。

此次展覽專刊中,策展人Emma Chambers的策展論述便對「裸體」與「赤裸」這個基本課題的演變有很詳細的論述,在此不贅述。事實上,漢文化中缺乏裸體表現不只蔣勳老師以為,法國哲學家余蓮(François Jullien)也這麼說。余蓮區別裸體(le nu)和其來源詞語赤裸(la nudite),他認為:赤裸是在生命之動態中,裸體則是永恆。換言之,「裸體」是一種被轉化過的理想形式,而不只是褪去衣物的赤身露體。

西方藝術中的裸體總是與「美」、「真」結合在一起,褪去衣物,正是褪去各種遮蔽,讓人體/真理不被遮掩,真實地展露出其形態。也因此,「裸」是真實,「裸」的本質是思考身體,蔣老師點出了展覽本身,也是西方藝術發展的本質。

蔣老師從本質的角度出發,全篇文章確實主要採用身體一詞,但也沒有限定於此,通篇運用了人體、身體、肉身、肉體、血肉、裸體等詞彙。而在泰德各展區的原文中,也可看見泰德使用了nude(裸體)、flesh(肉體)、body(身體)三個不同名詞來勾勒、界定意欲陳述的題目。

基於對展覽策題的尊重,高美館自然不能擅自更改「nude/裸體」此一命題,但如能透過更多討論讓Nude在中譯時可以有一個更適切或傳神的翻譯,相信是大家都樂見的。隨著展覽即將進入尾聲,我們也衷心希望大家能親自來現場觀展,值此難得機會,看見西方藝術近兩百年來對「裸」一題的多層次探究。

(作者為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