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千年古墓 解開核廢料迷思的鑰匙

◎ 賈儀平

考古學怎麼會和核廢料相關?有些情況下兩者關係可大了,仔細考證老祖宗的設計與工藝智慧,正是解開核廢最終處置迷思的鑰匙。

一九七二年考古人員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漢墓,在二十公尺深處四層棺槨包覆底下,發現一具完整的女屍,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時面容清晰可辨,皮膚濕潤,肌肉仍有彈性,解剖後更發現內臟器官完整,這是全世界第一次發現保存完好的濕屍。死者名為辛追,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葬於二一○○多年前。另外還發現保存完好的帛書、帛畫、絲織品、漆器、中草藥等隨葬品。到底是甚麼樣的工藝能使古屍與帛書千年不壞?

古墓中比較特別的是,在墓室外圍構築了一層白膏泥,泥中發現綠葉、青竹及如新的鐵鎚。白膏泥富含膨潤土,滲透性極低,可以阻滯地下水與氧氣的進出,使墓室始終保持還原狀態,綠葉、青竹未曾氧化腐爛,古屍及帛書也得以長存,先民的墓室設計與工藝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核廢料是非核家園沉默的危機,民眾多以為台灣地質環境多變,核廢料最終處置是件不可能的任務。事實上,永久隔離高階核廢料,確是一項長期挑戰,然而絕大多數低階核廢料的半衰期低於三十年,若在地下隔絕五百年,可以蛻變至安全標準。馬王堆墓室證明了漢代的設計與工藝已能完好隔絕墓室兩千多年,也替我們解開核廢料最終處置無望的迷思。

然而西漢王公貴族何止千百,為何絕大多數墓室都未能完整保存?所以周全的設計,如未配合嚴謹的施工、品管與維護,幾乎都會出些毛病。國際上通常要假設處置設施未來會出現瑕疵,少量核種會逐步釋出,由於地下水是把放射性核種攜帶到生活環境的主要媒介,所以最終處置場必須建在透水性低的地層,如果工程出現缺失,外圍地層必須能長期阻滯滲出的核種。台灣西南有多處透水性低的泥岩,地震造成裂隙可以自癒,政府與民眾若能瞭解我國面臨的核廢困境,真誠溝通合作,安全處置低階核廢五百年未來不是夢。

(作者曾任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