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誰誘導國人罹癌?

◎ 翁瑞宏

多數人談癌色變,尤其對於如今盛行的肺癌。但單指當下環境品質是造成現存癌症的主因,則並非全然正確,也造成了政治紛擾。

若要簡單地說明癌症,可指正常細胞突變成癌細胞,然後長成腫瘤,癌細胞到後期發展出轉移能力,隨著循環而散佈他處。然而,正常細胞要產生癌化,則須經歷非常多次的基因突變,這是一個累積過程,也是臨床所稱的誘導期。此外,對於細胞發生變化至個體被診斷出症狀之期間則稱為潛伏期。以肺腺癌或鱗狀細胞癌之類的非小細胞肺癌為例,外在暴露並不會立即讓個體罹癌,而須經過十幾年以上的時間。再以在國人生活環境中仍可見及的致癌物石棉為例,一旦被吸入肺部之後,一般要經過二十年以上的誘導期,才易誘發肺癌。

即使一些先天攜帶致癌基因的動物,在出生時就註定罹癌,但並非從出生就開始長癌,必須等至其成年才可觀察到腫瘤。原因可能是癌細胞須逃過天擇的篩選,因此透過不斷地突變,讓自己變成比正常細胞更適合在人體中生存,並且逃過免疫系統的監控。

英國是第一個在工業上大量使用童工的國家,狄更斯名著《孤雛淚》提及:「孩子們爬進煙囪掃煙灰,往往被卡在裡頭動彈不得,死在煙囪裡的例子也是不少!」西元1775年前後,倫敦著名的外科醫師波特 (Percivall Pott)爵士觀察到,凡是童年就開始掃煙囪的人,在十五至二十五年後多數在陰囊處會罹患致命的皮膚癌,並推論煤灰是引發陰囊癌的主因。當時科學界對於癌症成因還爭論不休。德國籍的腫瘤學之父、也是首位發現白血病的魯道夫斐爾科對於癌症的發生就提出了「慢性刺激理論」,亦即持續的慢性刺激對於癌細胞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若對癌症有正確的認識,就該知道癌症發展是長年累積的過程。我們也要理解,即使現今執政者全心全力地投入政策工具以改善環境品質以及國民健康,罹患癌症者仍將逐年隨著人口老化程度而增加;若要見到癌症防制的真正成效,還要經過一段時日的持續努力。關注現今環境對於健康的衝擊時,除了督促執政者提出改善作為,亦須釐清與省思在台灣的社會進展歷程中,過往執政者對於應該永續規劃的交通與能源發展是無動於衷,並且在巨大經濟誘惑下引入污染工業,宛如讓孩子卡在煙囪裡,才是危害國人健康的真正原因。

(作者為中山醫大公衛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學會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