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日關係的中國因素

◎ 林泉忠

李克強訪日並簽署十項合作協議,中日關係已完全恢復到二○一二年釣魚台衝突之前的水準。「中國因素」一直是影響台日關係的重要變數,那麼究竟中日關係的全面恢復,是否不利於台日關係的正常發展?

日本相關學者普遍存在一種認知,認為「兩岸關係好,台日關係就好」,其基本邏輯是,兩岸關係和好的時候,北京對台灣在強化與美日的關係上就會睜一眼閉一眼,馬英九主政八年與日本簽署了二十八項協議,即為例證。筆者並不完全否認此觀點的有效性,不過中國崛起後,兩岸力量對比日益懸殊,不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存在台海失衡的戰略焦慮,因此也產生強化對台關係的動機。北京因不滿小英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屢屢從軍事上、外交上,甚至從民間交流上向台灣施壓,如此也造就了美國近期不斷強化與台灣的關係,包括通過「國防授權法案」與「台灣旅行法」,也核准提供台灣「潛艦國造」所需技術協助等。

誠然,影響台日關係與台美關係的因素不盡相同,基於戰前殖民統治台灣的「原罪」及缺乏像美國那樣的「台灣關係法」,日本自從四十六年前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與北京建交後,在處理與台灣的關係上極為謹慎,不敢逾越向北京所承諾與台北維持「民間交流」的框架,以致在強化與台灣的政治關係上步步維艱,而在更為敏感的安保領域上的台日合作更是幾乎處於空白狀態。不過,基於對中國崛起的不信任及台海力量失衡的擔憂,在迎來最親台的安倍首相後,日本強化與台灣關係的氛圍出現了明顯的轉變,即使台灣處在日本始終無法完全放心的馬英九主政時期,仍不忘盡力強化雙邊的關係,以避免馬政府「倒向中國」。到了蔡英文入主總統府後,台日關係迎來了數十年一遇的「黃金時期」,東京更是對此抱持極高的期許。儘管台灣在解禁日本食品進口限制議題上一直不得其門而入而停滯不前,日本仍頂著北京的壓力,既將「交流協會」正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又派遣赤間總務副大臣訪台。

不過,自從中日關係於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明顯和緩勢頭後,這些強化與台灣政治關係的舉措就不再出現了。

如今中日關係在李克強訪日後全面恢復,尤其是安倍還期待下半年訪問北京,且更期盼邀請習近平於明年六月出席G20峰會時以國事訪問的形式進行對日訪問,因此在東京「有求於中國」的氛圍下,難以期待日本會在此期間進一步提升與台灣的政治關係。

換言之,台日關係中的「中國因素」,與台日關係中的「兩岸關係因素」不盡相同,更不能簡化為「中日關係好,台日關係就不好」。「中國因素」還包含日本對台海平衡變化的判斷、中日關係所處階段是「有求於我」還是「有求於他」等層面。

再者,即便是中日關係全面恢復的當下,期待台日形式上的關係提升顯然不切實際,然而低調推動雙邊的實質關係仍存在大有作為的空間。除了「不敏感」的經貿關係、地方交流和文化交流可以進一步繼續強化之外,即使「敏感」的安保領域也並非沒有空間。台日雖然沒有邦交,然基於毗鄰東海,為了「防範意外」,雙邊的對話仍有必要。適值本月國防部轄下的「國防安全研究院」成立,與「日本防衛研究所」等建立起制度化的「台日安保對話機制」,本身就存在可期的想像空間。

日本在推動台日關係時,無可避免要顧及日中關係,然而只要充分理解及掌握到「中國因素」的多重面向及每個階段對台日關係的影響程度,處變不驚地制訂出該階段推動雙邊關係的發展策略,台日關係不論是處在什麼階段,都能穩步地發展下去。

(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