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生育率走低 問題在腦袋

◎ 林清淵

前後任政府早就看出台灣的少子化是國安問題,但卻都提不出有效對策,去年衛福部成立「少子化辦公室」,喊出生育率從一.一提升到一.六,再提升到二.一,各縣市也競相祭出優惠補助,出生率卻愈來愈低,自二○一五年起,台灣結婚對數、生育率及新生兒數都連三降,專家由去年結婚人數預估今年出生人數也將連三降至十八.一萬。為什麼知道問題,卻束手無策?

管見認為,生育率屢創新低的三原因均與教育有關:

首先,我的父祖輩為什麼創造出戰後嬰兒潮?當時物質匱乏,常常是番薯粥配醬菜,但每個家庭都擠滿小孩,他們的觀念是多子多孫多福氣,每生下一個小孩就增加一份希望,日子再苦都願意生;如今,我的兒孫輩卻推諉卸責是經濟因素,不婚、不生、不養,還把生養孩子視為負擔,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否則為何養寵物的人天天增,而生小孩的天天減?為何有錢買手機有閒打電動,沒閒沒錢生小孩?就只是一個觀念沒有被接受而已,政府官員卻不察。

其次,國人粗離婚率連四十年處於高標,從一九七六年的○.五○%,到去年的二.一二%,而粗結婚率從一九七六年的九.三一%,到去年的五.一八%,結婚率減半,離婚率成長為四倍,去年結婚十二萬二○一八對,離婚四萬九九七○對,等於是每兩對半結婚就有一對離婚,無法天長地久,只問能撐多久,哪有意願生小孩?

再者,同性婚姻也減低生育率。現在有許多多元性向的人選擇做自己,不認同傳統社會的家庭、婚姻價值。一九八○年代有人請願同性婚姻法制化,二○一二年起同志團體積極推動《多元成家立法草案》,去年五月,司法院公布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文,要求行政和立法機關兩年內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以保障同性婚姻的權利。

顯然,三個原因都與教育密切相關,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都關係著每個人的婚姻與家庭價值,少子化議題只見衛福部不見教育部關注,成效當然不彰。

(作者任職營建業,台中市民)

觀念不改 不生依然

◎ 王清德

面對少子化威脅,政府七年投入近五百億元,但國人生育率不增反減,甚至跌回六年前水平。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投入與產出成反比。政府、社會及家庭均應共同正視。

四十多年前,國人生育率偏高,人口快速增加,「兩個恰恰好,一個也不少」之口號,相信六十歲以上的朋友還記得吧!當年生育第二胎,衛生所家庭計畫人員隨即登門曉以大義,拜託不要再生育。想當年,大家養兒育女視為天經地義,甘之如飴,一個接一個生,天倫之樂無窮盡。

曾幾何時,人口政策大翻轉:政府花大錢拜託生育,仍然束手無策。如何對症下藥,值得深思。

持平而論,早年農業社會需要勞動人力,當然鼓勵生育,「多子多孫多福壽」,因此人口大量增加。然而,一家五、六口,食之者眾,以當年國人平均所得與今之比,我們的長輩們不也走過來,繼起宇宙生命?

歐美西風東進,「個人主義」潮流所趨,「養兒防老」思維漸漸淡薄,國人視生兒育女為壓力與負擔,寧可結婚也不願生。政府除了津貼補助、廣設公托、私幼公共化及補助私幼外,吾人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尚待政府用力推動,以及社會媒體、學校廣為宣導,尤其要從家庭教育做起。

(作者為退休公務員,台中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