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媒體不能當網路的應聲蟲

網路科技的發展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帶來無比的便利與快捷,然而,負面的衝擊也不可避免隨之而來。在現實世界裡因階級、貧富與權力位階的不同,分殊為既得利益族群與躲在暗處發出微弱聲音的弱勢者;但是,在網路的虛擬空間裡,人人都是平等的個體,都可以成為自媒體,以之發聲或者串聯動員,求取同溫層的慰藉,甚或蔚為抗爭風潮,對抗或改變了世界。這樣的發展對社會而言,好壞參半。

科技的進步既是好事,但同時也衍生嚴重的後遺症。網路賦予參與者寬廣的空間,以及強大的發聲力度,卻缺乏嚴謹的規範,以致這個無邊無際的虛擬世界仿如當年美國開拓大西部,沒有維持穩定與秩序,以及保障隱私與權益的執法者,呈現一種純粹實力對抗的叢林生態。事實印證,如此龐大卻無序的平台,容易產生透過有計畫的運作操縱,將片面與零星的聲音形塑成代表主流民意的假象。這類假象的製造者,若只是為了表達個人意見,倒也是多元民主的正常現象,然而,一旦別有所圖的集團或政治勢力掌控了網路世界的話語權,利用扭曲真相,斷章取義,串聯、強化特定聲音,形成輿論氛圍,攻擊對手,或影響政局及改變公共政策,意圖將國家帶往它所引導的方向,則其破壞力之大,將是難以想像,恐將造成多元民主的浩劫。這是吾人運用網路的便利優點之際,不能不嚴肅思考的課題。

網路是依附多元社會而生的科技產物,其操作與運用無涉道德與世俗的規範,因此運用得宜可造福人群,若運用不當,亦將危害、重創民主。由近年世局看來,爆發於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即是被統治的弱勢族群透過社群網站串聯動員,有效凝聚了龐大的反對力量,將幾個原似鐵桶江山的老牌獨裁政權推翻。另外,近來一些名不見經傳,亦無財力的選舉素人也利用網路無遠弗屆的滲透力,喚起支持者的回應,得以在不對稱的賽局中脫穎而出。台灣白色力量的崛起,及其在選舉中展現的外溢效應,成為台灣政局翻轉的關鍵。但在正面效應之外,當野心政客或統治集團了解網路的強大威力之後,便會開啟種種的操控模式,建立一支龐大的網軍,針對特定事件或人物褒貶,箝制不同聲音,形成一言堂,意圖達到特定目的。如此一來,網路便淪為流氓政權與政客打壓異己、鞏固政權的工具。

網路世界的另一重大隱憂,乃是本應扮演第四權,挖掘真相、伸張公義的媒體,日益失去探討事件的專業能力與使命感,整天追逐網路爆料、臉書貼文,甚至在行車記錄器中找尋一些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當作大新聞一再播放或大篇幅報導,而嚴肅的議題或真相遂乏人聞問。其實,網路世界的酸文非常多,其慣用的手法則是斷章取義、移花接木,再貼上標籤,極力抹黑,讓被指責的對象百口莫辯。例如賴清德的「功德說」、徐重仁的「年輕人愛花錢」等,被批到臭頭,難以招架,彷彿犯下滔天大罪,但就整體的講話脈絡看來,體現的其實只是世代與觀察角度的不同,亦發自良善的初衷,即使有所爭議,也不致造成重大衝突與矛盾,但截取其中一句話,施予鋪天蓋地的文革式叫罵,就足以誤導外界觀瞻,事實真相便會被刻意掩蓋。

當前的網路充斥假新聞與假帳號,除了詐騙財物,更多是為了誤導輿論或政府決策,但是,判斷網軍或假帳號其實不難。試想,很多新聞事件發生之初,連專業的媒體都必須耗費時間多方求證才能找出答案,遑論即時發表評論;但號稱網路個體戶的自媒體卻常常能夠同步回應,迅速貼文流傳,進而主導了輿論的風向。這些網軍、假帳號是何方神聖或特定勢力?動機如何?有待查明。但肯定的是,絕非單純的個人所為。因此,媒體若不能堅守專業立場,只是隨著網路的評論、影音起舞,則是自我否定與墮落。在網路如馬路的年代,酒醉開車、飆車的人屢見不鮮,但媒體是社會良心,心中應有一把公義的尺,才不會偏離正軌,淪為社會的亂源。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