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鏗鏘集》語文教育,文化視野

(資料照)(資料照)

台灣的高中國文教材文言文比例調整為三十五%到四十五%,爭論不休。一些中文學者以有礙國民文化素質,堅拒調降,反映文化保守心態在本國語文的偏執。其實,還有更重要的改革是教材內容。

台灣的本國語文教育,在長期黨國化時代,偏重於馴服,偏少於啟發。除了文言文的形式,還有黨國之民的內容。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民主化更趨發展時,仍像舊時代的思想禁錮。

日本大阪的小學生國語課本,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前夕,五年級下學期選用司馬遼太郎(一九二三─一九九六)的〈洪庵的火炬〉,六年級下學期選他的〈給要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你〉,是一面鑑照之鏡,值得墨守黨國舊律的台灣反思。

司馬遼太郎曾以《台灣紀行》在一九九○年代,李登輝執政時,廣為台灣人所知。李登輝呼應他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更在當年掀起一番有關台灣人際遇的議論。這位大阪出生的歷史小說家是以許多著作彰顯明治維新運動以及日本歷史人與事的文化人。

五年級下學期的選文〈洪庵的火炬〉,是有關緒方洪庵(一八一○─一八六三)這位江戶時代醫生、蘭學家的故事。司馬遼太郎以火炬描述引進歐洲思想,並創立了後來發展成大阪大學的「適塾」的一位歷史人物。

六年級下學期的選文〈給要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你〉,對於司馬遼太郎來說,顯示了他的歷史意識與哲學的未來性、啟示性。歷史並不是為了守舊,而是為了更新的未來。

司馬遼太郎提供給教師的編集意旨是〈人間的莊嚴〉,一篇短短的文章,指出人的連帶,過去與未來。也提示到不只日本,也包括非洲村落和紐約街道的孩子們。

日本大阪的小學生讀這樣的國語課,日本其他自治體的小學生當然也會有各自類似的教材。我們的小學生,我們的國中生,我們的高中生呢?我們讀什麼讓我們對過去和現在有所啟示的教材?又讀從台灣到世界什麼有所啟發的教材?

(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