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誰是台灣經濟黑手?

◎ 施恩吾

中研院「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報告,其結論說「經濟成長轉型、提振投資、帶動全民薪資成長是二十一世紀以來台灣面臨的最大挑戰,再加上網際網路、物聯網創新正改變既有產業規則,因此需嶄新的思維與創新的做法,並有政府的強力(政)策扶持,才能維持產業競爭力,以期促進台灣未來長期的經濟成長。」中肯、卻缺具體方案。若能把政府當企業治理,戰略目標明確,提升目標管理效能才更務實。

有媒體卻暗指台灣經濟不再高成長,問題在政府;並引述王平的說法:法律、環評、兩岸關係是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僅三.八%,低於韓、星,並將落入「中所得陷阱」的主因。

這三因素有礙經濟,但絕非報導所說「三隻黑手」或「三大問題」。如個資法太嚴影響商業發展,銀保相關舊法阻礙發展科技金融服務,都對;追根究柢,創新獲利模式或開創新市場的企業競爭力差,大企業偏安、創新研發與變革力弱,卻有利益團體挾制行政與立法權,才是根本問題。又如廣電法令、科技化車行(如Uber)、科技金融(如第三方支付)相關修法緩慢,也是利益關係把持結果;因法律鬆綁是過程,並非阻礙成長的動因!台灣發展科技化共享經濟的阻礙者是誰,多數網友可明瞭。

環評,若台灣有全球先進國家唯一的非由地產開發或經濟主管機關審查,環保機關就可否決開發案的制度,也是立院修法問題。但台灣區域及不分區立委常落得在地政商共生導向,缺少創新遠見及全球戰略;偶有人文道德使命的環保決策,卻苦了產業發展、人民生計空轉,誕生幾位社運或社企立委而已。環保是永續志業,但不應無限挾制經濟建設與民生問題。

「兩岸更開放」是經濟成長中介變數,也易陷入意識形態迷思。政府核心責任是組織有效改造、行政管理效能提升,並將台灣獨有的發展經濟學成功策略及經濟願景續用於創新戰略。就如一九三三─五八日本共保護了二十五年才打造豐田汽車;一九七○─八○年代韓國三星及台積電的成功奠基半導體業;一九六○─八○年代經濟保護政策下的香港人均收入及製造產值曾是台、韓兩、三倍高。

政府應擔任經濟轉型發動機,積極策略管理,迎戰全球化市場。鴻海、台塑布局美國,是兩岸關係與環評有礙發展下的好轉向,更是承擔商業責任企業應有的全球戰略實踐。政府不要迷信兩岸關係及全球經濟強權催逼下的「自由市場」美夢,更不要「無條件地與全球經濟整合,而是以國家願景為基礎,有策略地逐步融入全球經濟」(引自韓裔英籍經濟學家張夏準)。

(作者為企業經營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