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管理企業與治理國家

政治菁英與企業菁英的治理要件有何不同?最近由於國民黨內出現「郭台銘現象」,引起政壇的討論。廣達的林百里不諱言:「管理一個企業跟管理一個國家,完全是兩回事;企業管理得好,不代表國家也能管好。」這段直白陳述,讓相關話題因此增添了趣味性。

國民黨內在這個時節炒作「郭台銘」,表面上,是就美國「川普現象」的延伸比照與借題發揮,實質上,則是以新黨為背景的傳統外省菁英,對防範黨權旁落於「非我族類」之手的王孫反撲。這種優越思維,過去成功造就了「馬英九」,今天國民黨內再也沒有「馬英九」,於是他們不惜到企業界去「借將」,骨子裡當然是企圖對國民黨本省籍菁英不應超越「配角」分際的政治定調。

國民黨內在這個時節炒作「郭台銘」,表面上,是就美國「川普現象」的延伸比照與借題發揮,實質上,則是以新黨為背景的傳統外省菁英,對防範黨權旁落於「非我族類」之手的王孫反撲。(資料照,歐新社)

國民黨在兵敗如山倒之際,依舊如火如荼進行族群鬥爭,這是茶壺裡的風暴,可能對多數人來說,並無關宏旨;但是當政治菁英與企業菁英放在一塊,導引出國家治理與企業治理的比較時,這顯然就是值得公眾討論的公共議題,對政治菁英具有借鏡啟發的作用。

其實,與其去爭辯企業菁英是否應取代政治菁英,以帶動國家治理較大的效率,不如先正視當前許多政治菁英的領導風格,反而比較像企業老闆,甚至只是一家中小型公司的負責人而已。例如在地方,有所謂的「嗡嗡嗡」哲學,這位首長在上任之初解釋這是今後「大家一起勤做工」的意思;不過後來他在臉書上公布影片,卻是「上任半年,幕僚拍了我每天上班的情況,看了才發現,還真的是嗡嗡嗡!」顯然這驗證的是首長自己在勤做工,大家一起勤做工的想像並沒有實現。

同樣的,在中央,我們也不乏看到深信重大政策都需要總統做決定才能定奪的決策偏好,這類型的政治菁英經常顯露於外的是個人大小通抓、鉅細靡遺、殫精竭慮、事必躬親,但是與前者相同,伴隨的似乎總是政府的幹部與團隊不見了,以及政績的慢效,甚至也有可能無效。

要發現這些現象並不困難,但是何以致之?問題出在哪裡?政治菁英具有一定的養成過程,絕非一蹴可幾;他們必須有意識的學習如何發動政府機器,糾集眾力來共同執行一致的目標,而不是棄組織鈍化於一旁,學做工蜂一個人忙著「嗡嗡嗡」。

至於國家或政府這個官僚組織,要能一個齒輪帶動另一個齒輪順暢地運轉,政治菁英就需要具備:中長期的策略布局、現階段的具體方案、日常業務以及危機處理這四大業務的清楚認知。

因為,有了中長期的布局,才能據以發展解決當前問題的戰術,避免屢屢淪為遭遇戰;如果拿台灣的中央政府體制來說,國安會與國發會的功能即是做好中長期的政經策略布局,當前的具體方案則是由各部會研擬提出的責任,從而領導龐大文官系統維持日常業務的運作,同時建立隨時因應臨時危機的機制與能力。因此,要檢查政治菁英有沒有盡好群策群力的責任,只要看看以上四大業務分工單位有沒有充分發揮功能,或是被冷凍閒置,亦不以為意,即可判定。

這套國家治理的簡單解構,只要比較先進大國的領袖與決策運作,就會明白組織原理是大同小異;凡是違逆者,遲早會吃苦頭。川普把經營私人企業的女婿政治,帶到美國政府,以及為了阻擋「通俄門」(Russia Gate)的調查,已與整個聯邦調查局(FBI)對決,這些個人意志的貫徹,不待後續發展,已經證明政治菁英應如何為所當為,儘管這是一個相當極端的例子。

台灣的政治菁英多半具有良好的學歷,但是我們的學校並沒有教導大家領導的重要,以及如何如臂使指的治理能力;投身政治後,如果分辨不出「我說了算」與「大家同意一起做」的天壤之別,往往就難以達成有效的帶領與有率的執行。這,不是政治菁英與企業菁英孰優孰劣的鬥嘴而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