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兩篇華郵投書與一個台灣政策

◎ 黃惟冰

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有自己版本的「一個中國政策」,內容就算大同,實際執行起來,也都有所小異。但,一個弔詭的共通點卻是,不論版本為何,台灣幾乎都沒有任何的話語權。

這樣的情形,就連在台灣外交資源著墨最多,涉入兩岸事務最深的美國,也是如此。舉例而言,觀察近期兩篇由台灣年輕人執筆的華盛頓郵報投書,一篇是林飛帆、陳為廷與林倢三人發表的「Americans should stop using Taiwan to score political points against Trump and China」(美國別拿台灣當打擊川普和中國的政治工具),以及陳方隅、顏維婷、王宏恩、丘琦欣四人發表的「The Taiwanese see themselves as Taiwanese, not as Chinese」(台灣人將自己視為台灣人,而非中國人),作者自述投書過程的「幕後曲折」,就可一葉知秋。

兩篇投書的作者,在文章刊出後,都曾在個人臉書上說明投書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情況,而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在美國社會中,即便是華盛頓郵報這樣的「自由派媒體」,一方面既不清楚台灣人自我認同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不了解台灣面對各國「一個中國政策」時的委屈與不滿,以及對於獲得國際社會合理對待的渴望。

簡單來說,一個令人感到不舒服,卻又難以迴避的現實是,除了中國的壓力以外,包括漠不關心、一無所知,乃至於在潛移默化後,已經接受中國所定義的兩岸關係及台灣地位等等,在在都讓關於台灣的討論,在美國的社會中被扭曲、被邊緣化。

有鑑於此,台灣的自我定位,以及國際宣傳,實有重新梳理與改弦易轍之必要。落實到執行面,則應該推出一個並非為了「對抗」,但要能夠與「一個中國政策」相互「對仗」的「一個台灣政策」。

以美國為例,根據歐巴馬總統去年底於白宮記者會上的說明,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有三大重點,第一,維持現狀是美中台的三邊共識;第二,中國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也承認,需要將台灣視為一個實體來接觸交往;第三,只要能夠維持某程度的自治,台灣就不會宣布獨立。

對此,台灣必須向美國補充說明的「一個台灣政策」是,第一,所謂的維持現狀,不應只是大國政治間的權力平衡,還有台灣內部民主自由制度的存續;第二,台灣主權獨立,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但台灣也承認,需要與北京建立穩定與健全的兩岸關係;第三,作為負責任的國際社會成員,台灣不會主動製造衝突,但台灣人民有絕對的權利,在不受外力逼迫下,決定自己的未來。

總結而言,面對「一個中國政策」對台灣國際空間與能見度的蠶食鯨吞,不能坐以待斃。年輕一輩勇於跳上第一線為台灣發聲,是好的開始,後續,就看我們怎麼把論述跟訴求,講得更完整清楚。(作者曾任智庫研究員,高雄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