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礦業改革試金石

◎ 潘正正

日前立委徐榛蔚質詢經濟部長李世光,認為平日礦場已落實水保及安全稽查,礦權展延不需「再次」環評。台灣目前有二百四十六個陸地礦區,總面積高達四萬八千九百五十三公頃,相當於一.八個台北市。其中至少有一百九十五個現役礦場,超過八十五%從未經環評或土地開發的審查;超過八成的礦場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沒有半個曾踐行原基法第二十一條原住民族知情同意權。

長期以來,礦業霸權凌駕所有其他機關權責,資訊封閉,完全沒有民間參與機制,以致缺乏監督制衡,長期剝削著土地、勞工與在地居民。

自六月以來,新政府多次宣示要推動「礦業政策環評」,並承諾修訂《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這讓數十年來礦場周遭受害居民企盼的礦業制度改革露出一線曙光。

然而,經濟部卻在九月底機關協商期間,片面發文地球公民基金會,宣告礦業環評沒有進行的必要。經過本月十四日社區、部落代表與環團串聯抗爭,行政院承諾將立即介入經濟部與環保署間的協商,在此敏感時刻,徐委員和經濟部長間的詢答,顯有淪為礦業財團打手之嫌。

一週前,徐委員抱著兩顆花蓮道路坍方的碎石和照片,在院會中哭喊要政府面對台九、台十一、花六十四線等路段颱風豪雨的嚴重災情,但似乎沒有顧慮到:花蓮縣境內擁有占全台四成共八十二個礦場,遍布於地質脆弱的蘇花公路與海岸山脈沿線,本應重新評估其災變風險。徐委員似乎也忘了:傅崐萁縣長曾力推「八不政策」,不引進煙囪產業、不同意舊礦區申請展延、不核准新礦區的初衷。

呼籲新政府,務必打破半世紀圖利財團、傷害土地和人民的礦業制度,共同努力讓台灣礦業朝向合理的發展方向。(作者為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研究專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