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不能維持二十年前現狀

◎ 朱孟庠

我,一個在眷村長大,受傳統師範教育的女老師,很幸運的在二十世紀末,經驗並參與台灣民主運動。一九八七年解嚴後,李前總統於任內,在經濟起飛下完成了不流血的寧靜革命,是為第一次民主改革。一九九六年,二十年前在中國文攻武嚇下,台灣人民直選總統,向獨立建國邁開一大步。二十年後,今年五月民調顯示五十一.二%民眾認為台灣獨立比較好。

我是一位藝術教師,二十年前在淡江高中兼教一門校史,那是馬偕在北台灣的傳教史,下學期教了台灣史。長老教會淡江高中首開先例,學生必讀校史及台灣史。猶記那個年代,政治鬥爭一波又一波,民主先生李登輝從一個弱勢總統,最後將國民黨與國分離後,國脫離了黨的附屬,才逐步開啟了台灣國家的建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成為台灣人民普遍的省思。

另外,公民力量的興起,公民力量的團結,成為抵抗外部威脅,及內部威權復辟的主要力量。回溯十六年前,從台灣史列入國小課程起步,到台灣史進入國中課綱、高中課程,還又經過了幾年奮鬥。其間亦經各個保守勢力的反撲,進步與反動的拮抗,所幸公民社會運動,讓台灣仍能邁步向前,社運與政運的合作,台灣已深化本土運動,量變導致質變,現在我們可驕傲的說:我是民主人,台灣人是自由人。

也就是公民社會的團結力量,成就太陽花學運。接續國民黨潰敗,新政府上台,李先生稱為二次民主改革,欣見台灣公民社會興起,以此才有足夠的力量建構國家意識,完備台灣國家條件,抵抗中國與反動勢力的反撲。太陽花運動已為台灣社會創造了新局,新政府不必懼怕公民抵抗力,反可將其融入決策思考,大用公民力量來完成台灣人民的大確幸。

今天從總統、縣市長到國會已全面執政,然,邁向國家正常化,這最後一里路才是最艱難的。多年來我一直珍藏了一套公視出版的台灣史《打拚》,這影片曾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放給幾千位少年看過。從文化教育著手,精心用心去經營,就像台灣史十六年有成,現在的年輕人已是天然獨。所以,正名、制憲、入聯,是漫長艱鉅的工程,但這一代的台灣人啊!莫辜負先民的血淚「打拚」。台灣的人民,不能只想著小確幸,那不會是真正安穩的幸福,凝聚國家意識,建立一個真正能昂首闊步邁向世界的國家,才是大幸福。

期盼蔡政府,應該趁著民意堅定走出去,不能停留在二十年前維持現狀,因為主客觀的條件已經不同了。

(作者為前李登輝基金會副秘書長,著有《認同與記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