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藝術很有事》:軟爛的豪笑

吳思鋒

雖然平常看戲是我的興趣,也是我的工作,但我從未看過嚎哮排演的演出與網路影片。這讓我在看《藝術很有事》的時候,變成一個陌生的觀眾,在其中捕捉新鮮感,以及嚎哮到底嚎不嚎哮的樂趣。

看了以後,我對兩個地方最感興趣,同時也最意猶未盡。一個是團長黃建豪說,他們創作的共識是「希望劇場是一個娛樂」。這句話讀起來不言自明,可是身為劇場觀眾,我也看過很難笑的演出,因為在演出與觀看之間,有一個複雜的中介過程,也可以說這裡就是「美」的存在之處。尤其在以分心、加速為主的數位時代,劇場這個古老的媒介,如何與之抗衡?

加上即便這兩、三年面臨疫情,劇場生態迎來一波劇場的數位工程,許多劇場工作者仍持守劇場是「一個不可重現的現場」的古典意義。或許也是喜劇類種所致,嚎哮排演早在2017、2018年Youtuber沖起之際,已察覺並嘗試創作影片,走入更大的社群,因為受眾擴大,對創作與表演的考驗也更嚴酷。娛樂仰賴共感,從題材、語言到肢體如何創造共感,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喜劇劇團「嚎哮排演」。(公視提供)

另一個吸引我的點,來自共同創辦人蕭東意用「軟爛」形容劇團風格。嚴肅一點說,這並不是玩笑話,從節目中節選的片段來看,可能包括用喜劇表演誇大存在的荒謬,可能包括用刻意的淺薄突顯社會的消費性格。劇場是一個身體實踐的場域,軟爛的身體或許能更有力地指出當代生活情境,譬如躺平、內捲、窮忙、青貧世代等詞彙及其所反映的社會現狀,不都是製造軟爛身體的現實溫床嗎?(一個「我們不想努力了」的當代社會敘事)

喜劇劇團「嚎哮排演」。(公視提供)

岔個題,看《藝術很有事》讓我想起曾看過張釗維在上一個世紀末為公共電視製作、拍攝的《跨──廢墟地圖》,雖然只看到一部分,但對於他如何捕捉從八零到九零的小劇場及前衛藝術,還有解嚴初期的時代性,並透過記錄影像傳遞那股生猛活力,非常驚艷。我把「很有事」閱讀為「事件感」,如何拍出藝術的事件感;簡單來說,一種是看見並記錄已經足以構成一起事件的藝術,另一種是從藝術的細節發掘未來性的潛能,兩者都需要敏銳的觸覺。我推想,此便是這個節目的存在之要了。藝術當然很有事,因為藝術創作者總是敏感於各個差異,對既成的物事提出不同的觀看方式。

回頭來說,娛樂並不等於缺乏深度。一個劇團的誕生與運作,也與社會變遷息息相關,節目長度雖然總是有限,卻提供了一個窺看舞台的入口。喜劇是笑的藝術。我們用力的笑,長出新的力量,面對不一定會更好的明天。

(作者為澳門《劇場.閱讀》副主編)

《藝術很有事》是有觀點、多單元、無主持的全外景藝文節目。節目以藝術和藝術家為主體,策展為導向,飽含建築和美術館等相關議題,每周以一個主題為核心,推出一至三個單元,跨界探索各類藝文領域的創作內涵,力求在最短的時間表達最深的含意。

4月16日起,每週六 14:30

公視頻道首播4月17日起,每週日 19:00

公視3台播出,OTT 平台「公視+」同步上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