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的日常》《幕末長州:明治維新的胎動之地》:讀懂長州,明治維新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在維新屆滿一百五十一年的今日,香港的日本史研究達人鄭祖威出版《幕末長州:明治維新的胎動之地》一書。他研究戰國安藝毛利家多年,於戰國時期的西國政治頗有見地,因此對安藝毛利家的長州(長門國)如何成為明治維新的長州(長州藩),有深入的描述,呈現了本書的歷史縱深。

李拓梓

去年是「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日本針對此一改變歷史的關鍵事件,舉辦了許多慶祝活動,並有多本出版品搶搭話題風潮。不過由於「明治維新」的歷史敘事,大多從勝利者的角度出發,因此經常被批評為「薩長史觀」,也曾引發不少批評。去年遠足文化出版知名作家半藤一利的《幕末史》,就是批判「薩長史觀」代表之作。

浮世繪「憲法発布略図」。豊原周延繪製。(維基共享)

所謂「薩長史觀」,意指以薩摩(今鹿兒島)、長州(今山口縣)兩股維新主要驅策力量為主體的「明治維新」史觀。眾所周知,這兩藩是當年維新的最重要推動者,也是維新後壟斷政府的主要勢力。從歷任首相的出身地來看,數量最多的是長州、薩摩居次,現任首相安倍晉三也是山口縣人。此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薩摩海軍、長州陸軍這樣各據山頭的派閥之分,也一直是軍隊裡的潛規則,二次大戰前夕陸軍的「皇道派」和「統制派」之爭,更與非長州出身者和長州軍官間的權鬥息息相關。

在維新屆滿一百五十一年的今日,香港的日本史研究達人鄭祖威,於遠足文化出版《幕末長州:明治維新的胎動之地》一書。初以為此書必是要細數長州在「明治維新」中扮演的角色,然而作者的野心和識略顯然不僅於此,他研究戰國安藝毛利家多年,於戰國時期的西國政治頗有見地,因此對安藝毛利家的長州(長門國)如何成為明治維新的長州(長州藩),有深入的描述,呈現了本書的歷史縱深。

香港的日本史研究達人鄭祖威所著《幕末長州:明治維新的胎動之地》。(圖:遠足出版社提供)

毛利家的藩領,並非原本就偏居一隅,之所以身在邊緣,係因違背「以守成為務,切勿抱存競逐天下的野心」的祖訓,在決定後豐臣時代誰能爭鋒的「關原之戰」押錯寶,才會被減封至本州最西端的防、長地區。毛利家崛起的始末、如何與豐臣家不打不相識,進而成為該政權大老,乃至於關原戰敗後,怎樣與德川幕府互動,作者皆有細膩的描寫,讓讀者得以一窺這個家族興衰成敗的堂奧。

除了毛利家,作者在書中透過不少篇幅勾勒出身長州「明治維新」元勳的眾生相,對維新後長州如何主宰日本政府,亦不乏著墨。不過或許囿於篇幅所限,若是對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感興趣的朋友,無論從學術研究、歷史普及讀物,甚至小說,都還有很多出色的作品可以提供知識的補充。

此外,在本書中,鄭祖威清楚點出一個過去大家很少注意到的觀點,即長州內部的政治鬥爭,如何影響自身看待幕末政治風雲的態度。這也是我認為本書對華文世界的明治維新論述最大的貢獻。作者對長州在幕末時期的幾次路線辯論,做了非常深入的描述。相較於其他相似題材的作品,這是比較少見的內容。

過去對長州史的描述,多以吉田松陰為核心並由此出發。松陰主張「尊王攘夷」,在其手中發揚光大的松下村塾確實作育了無數英才,但有關松下村塾和藩校明倫館之間的競合、前者如何在變動的政治環境中,從鄉下的「補習班」一躍為明治維新人才的搖籃,乃至於松陰幾次進出監獄,皆與藩國內部的改革保守之爭不無關聯。而這些問題,都是過去中文著作中較少提到,也是閱讀長州歷史、或者撰寫長州人物時,我自己經常遇到的困擾。

事實上,長州並非一開始就如此決絕地支持維新。幕末當主毛利慶親本人,也沒有北大路欣也在《花燃》中飾演的那麼英明神武—甚至就因為慶親本人不決斷,才讓長州屢屢陷入路線之爭。

吉田松陰與金子重輔銅像。(http://www.panoramio.com/photo/32158236)

長州內部的糾葛,始於村田清風以簡約開銷、壓抑商人為主的改革方向。村田的繼任者坪井九右衛門,並沒有延續村田的主張,他採取了重商主義的立場,來主導藩政。這樣的淵源,導致後來主導長州藩內政治的派系,主要以這兩種立場為分野,再加上黑船來襲之後的民族主義氣氛帶來的尊王攘夷之鋒,彼此間的合縱連橫,影響了幕末長州內部的政治變化。

改革派的周布政之助是村田清風路線的支持者,也是穩健的「尊皇攘夷」者;保守派的椋梨藤太則走坪井久右衛門的路線,也被稱作「俗論派」;松下村塾是「激進尊皇攘夷」路線者的大本營;除此還有「開國派」的長井雅樂。這四大路線之爭,影響了幕末長州對於中央政治的態度。

起初得勢的是長井雅樂的「航海遠略策」,支持「公武合體」的他接受外國人開港的要求,但強調設立海軍、強化海防。然而長井的主張無法滿足社會上對於「攘夷」的期待,導致政治上失足。接著主導藩政的,是由周布政之助主導的穩健攘夷路線。可是周布的改革必須要和激進攘夷派結盟,才有足夠的力量。因此這段時間,長州不僅介入朝廷政治,更發兵上洛,要求幕府實現攘夷,京都因為長州志士的積極活動,再一次成為政治舞台的中心。

不過等到幕府承諾攘夷的期限一到,全日本卻只有長州一藩,對關門海峽的外國船隻進行炮擊,其他包括幕府和各藩在內,全都按兵不動。在攘夷者的領導下,長州激烈的行動非但沒有成功,反而招來厄運。由於孝明天皇主觀期待幕府主導攘夷,朝廷內部發動政變,「公武合體」立場擊敗了「攘夷」的主張,獲得優勢。長州軍隊激憤之餘,從蛤御門向皇宮發動攻擊,遭到薩摩、會津聯軍所敗,此役便是「禁門之變」,長州也因此成為「朝敵」。

長州的厄運還不僅止於此,幕府為了懲處長州,集結各藩發兵征討,兵臨城下。長州改由椋梨藤太等「俗論派」掌權,主張向幕府投降,周布政之助切腹,改革派下台謝罪。但幕府並不滿足,想要直接拔掉毛利家封地,先要求毛利慶親改名敬親,以避諱跟將軍同名的「慶」字,接著要求他們上江戶謝罪。

幕府過分的要求,致使長州內部義憤難平,政治再一次陷入亂局。原先躲藏起來的高杉晉作潛返藩內,主導「功山寺起兵」,帶領他一手創建的官民混合部隊「奇兵隊」武裝政變,剷除了保守派,迎回改革派流亡者木戶孝允主政。由於長州不服號令,幕府決議二度發兵征討,在幕府再次兵臨城下的前夕,木戶等人積極推動「薩長同盟」,並在對幕府的作戰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終於確立了長州的政治立場,也讓長州和薩摩兩藩,成為明治維新的主要力量。

我在寫作《改變時代的日本人》一書時,曾經對長州內部的政治變化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困擾。在讀完《幕末長州:明治維新胎動之地》後,這才對過去所一知半解的長州史,有了更清晰的圖像,許多曾經有過的問題,也因此迎刃而解。無論是對幕末歷史如數家珍的深度歷史迷,或是只想要粗淺理解幕末維新歷程的入門讀者,這本書都是一本出色、好讀,有見地的作品。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