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的日常》改革的艱難: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 (二)

西鄉隆盛很清楚,農民沒有武力、也不懂戰鬥,一揆可以用槍砲壓制。問題在徵兵之後閒閒沒事幹的武士,他們曾經讀書識字,具有煽動能力。他們有習武的傳統,農民士兵可能不是對手。如果武士們的不滿集結排山倒海而來,到時候新政府可能就要被革命了,而西鄉的解決之道是征韓。

李拓梓

續上篇

西鄉、大久保和木戶被稱為「維新三傑」,事實上他們在維新之後的關係非常不好。西鄉跟大久保出身薩摩,和長州的木戶孝允本來就有芥蒂,「薩長同盟」當初之所以推動不易,也正是因為薩長之間常去的恩怨。好不容易一起推動了維新,果然也是經常意見不合。不過,維新政府當中,薩長人士幾乎壟斷了整個政府的權力,由於對各種事情的不同意見,也讓三傑之間的關係略顯緊張,這也是西鄉當初下野的原因。

但畢竟都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維新三傑」總不是浪得虛名,他們都知道什麼時候該爭,什麼時候必須攜手。

因為「岩倉使節團」出訪之故,西鄉隆盛決定負起看守政府的責任,為有一半要員出國訪問的日本看家。不過,西鄉的看守政府,和木戶、大久保的期待差距甚遠。

原先他們談的看守政府,就是看守,什麼也不做。但西鄉並不是那麼消極的人,西鄉一定覺得,如果要採取消極的態度,那沒有比三条實美更適合的人選,何必找自己來?因此西鄉主導的看守政府,改革一項一項的推出,土地改革、陰曆改陽曆,甚至包括武士們最反彈的徵兵制度,都在西鄉基於最短時間內達成最大的改革規模的目標下推出。

西鄉隆盛。(圖:網路)

這些改革本身都有很多掙扎,也有荒謬的一部分,比如陰曆改陽曆,其實背後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沒錢發薪水。把陰曆直接改成陽曆,政府可以少發出一個月的薪水,暫解米缸無米的窘境。

這些改革,也不是所有的要員們都百分之一百認同,意見不合是常有的事。像是西鄉本人對徵兵制度其實是有意見的,但軍隊的行政這一塊,頗也幹才的長州軍人山縣有朋,才是主要推動者。

山縣自己出身自農民組成的長州「奇兵隊」,他相信只要給予足夠的訓練,農民也可以被訓練成出色的軍人。這種論調在維新初始的日本,簡直讓武士們都笑掉大牙,但隨著情勢發展,卻一步一步成真。

改革的副作用很多,也引起了不少暴亂。1873年推動徵兵,由於留下了「代人料」,也就是繳交代金免除兵役的制度,讓實際上被充員的都是鄉下貧農家的孩子。地方上於是批評政府要孩子去當兵是徵「血税」,也回過頭批評政府普遍成立小學,是為了徵兵制度鋪路,讓大家跑也跑不了。以「血税一揆」為名義的暴動四處發生。

又比如同年啟動的地租改正,也引起很大的反彈。原來農民期待新政府是要輕稅簡政,結果為了富國強兵,養軍隊、買軍艦、成立學校、殖產興業,政府根本沒錢做這麼多事,只好把過去依照收成狀況決定的租稅,改成以百分之三地價稅為核心的制度。

這個制度可以確保國家收入的穩定,但對農民來說,物價不穩、米價不高,就算歉收也得繳地租的蠻橫作法,當然燃起了四處發生的「地租反對一揆」暴動,新政府雖然有能力壓下暴動,卻壓不下四溢的民怨。

「這就是大家努力拚來的新國家嗎?」成為當時所有人共同的疑問。

繳交代金免除兵役的制度,讓實際上被充員的都是鄉下貧農家的孩子。地方上於是批評政府要孩子去當兵是徵「血税」,也回過頭批評政府普遍成立小學,是為了徵兵制度鋪路,讓大家跑也跑不了。以「血税一揆」為名義的暴動四處發生。(維基共享)

焦頭爛額的西鄉隆盛很清楚,農民沒有武力、也不懂戰鬥,一揆可以用槍砲壓制。問題在徵兵之後閒閒沒事幹的武士,他們曾經讀書識字,具有煽動能力。他們有習武的傳統,農民士兵可能不是對手。如果武士們的不滿集結排山倒海而來,到時候新政府可能就要被革命了。

西鄉的解決之道是征韓。他極力倡議,讓自己出使韓國,說服韓國人跟日本一樣開國。當時韓國仍屬清國的保護國,日本人雖然希望韓國開國,但也深知韓國不會答應。西鄉的盤算是,如果韓國不答應,他就強硬以對,要是激怒韓國人把他殺了,剛好給日本對韓國動武的藉口。

當時的日本並沒有什麼世界觀。所謂世界觀,大概也就是像說書人一樣拿著地球儀,講述哪裡跟那裡戰爭,列強又怎麼怎麼鯨吞蠶食殖民地。這樣的史觀是平面的、單線的,並沒有互相牽動的邏輯。西鄉在考慮征韓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列強的立場跟態度,他的目標很單純,解決國內無所事事的武士潛在的暴動危機。

征韓在政府裡引起很大的爭執,三条實美控制不住場面,急召在外的「岩倉使節團」成員歸國。後來三条甚至因為被西鄉再三逼迫而病倒。不過以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為首,認為應該優先處理內政議題的反征韓「內治派」,也不是省油的燈。三条既然無法視事,就由右大臣岩倉具視代理,岩倉直接回絕了西鄉的要求,西鄉和征韓派的政府要員紛紛辭職下野,這個事件被稱為「明治六年政變」。

政府不征韓了,武士潛在暴動危機還是沒有解決。擔任過司法卿的佐賀人江藤新平領導的「佐賀之亂」,長州人前原一誠發動的「萩之亂」,雖然都很快被平定,但改革引發的大亂,政府卻遲遲拿不出解決的辦法。

長州人前原一誠發動的「萩之亂」。(維基共享)

這時候有琉球漁民在台灣的牡丹社遭到殺害,經由「獵官」得到職務的美國廈門總領事李仙得推波助瀾,日本決定要出兵台灣,幫這些琉球漁民討回公道。但是這件事實在是太荒謬,首先是琉球根本不是日本的領地或藩屬,日本人是要討什麼公道。再來是雖然清國沒在管台灣,但全世界都認為台灣是清國領土,日本居然發兵去攻擊清國領土,在西方列強眼中是不自量力,也是莫名其妙。

英國首先表示反對,公使帕克斯再三警告日方不許輕舉妄動,而一向以英國馬首是瞻的美國也收回支持,李仙得辭去了廈門總領事的職務。但是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尤其是西鄉下野之後跟著回鄉的一大批薩摩武士的情緒,征台軍指揮官西鄉從道還是「不顧倫敦和北京都反對」的出兵了。

事實上,當時的日本連運兵的能力都沒有,運兵船是租的。此外,對戰場也沒有做過任何調查,因此在登陸之後,交戰少之又少,但是士兵一天到晚被生番襲擊。此外,瘧疾肆虐,超過一半的士兵感染,造成戰鬥能力的低落。當時實際執政的大久保利通決定前往北京跟清國和談。

沒想到大久保筆下「古今稀有之事,此生不會再遇」的和談居然成功了,清國人決定花錢消災,日方雖然拿到的償金遠少於實際支出,但由於清國承認日方的行動是「保民義舉」,等於給了日本後來併吞琉球的理由。大久保利通在折衝之間,展現了高超的能力和才華,也建立了他在政府當中超強的威望。(未完待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