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電影慢慢聊》是誰殺了《搖滾樂殺人事件》?

這終究是一部不成功的電影。關鍵在於對「時間」這個元素的處理,無論是有形的時間流轉,還是較抽象的時代巨浪、世代差異,既不夠細緻又缺乏說服力,結果情感層面的衝擊力道就弱掉了。

鄭秉泓 

注意:本篇評論涉及大量劇透及結局揭露,敬請讀者自行斟酌。

看完電影之後,我忍不住傳訊息問了看過電影的朋友,你覺得片尾那場急轉直下的謀殺是真的,抑或一個意象?

是真的。

是真的。

是真的。

其實我沒必要多此一舉問朋友這個問題。

就某個層面來說,《搖滾樂殺人事件》在我心中的位置跟半個月前上映的《引爆點》差不多。它們都大膽觸碰了一個台片較不熟悉的題材(搖滾音樂片、政治驚悚片),然後不約而同由一個既聳動又帶有視覺衝擊性的角度去切入故事—死亡。

《搖滾樂殺人事件》大膽觸碰了一個台片較不熟悉的題材(搖滾音樂片、政治驚悚片),然後由一個既聳動又帶有視覺衝擊性的角度去切入故事—死亡。(圖:星泰娛樂)

《引爆點》是用開場與尾聲的兩場火吻,去辯證為了實踐公理正義而「以死殉道」的價值;《搖滾樂殺人事件》則是企圖以四種死亡(意外死亡的小四、被誤殺的脫線、不明原因猝死的魔神仔和被謀殺的娃娃男友),來貫穿搖滾魂魄的起與滅。

死亡是手段,死亡是事實,死亡也成為了象徵—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搖滾樂。

身為故事的發想者和電影的監製,董事長樂團的貝斯手林大鈞一手推動的《搖滾樂殺人事件》找到了一個與近年台灣其他搖滾樂電影(如《混混天團》、《樂之路》)截然不同的觀看角度。此片對於時間與潮流的感性喟嘆,遠遠多過其他音樂電影慣見的熱血揮灑及夢想追求。

《搖滾樂殺人事件》在此與去年向張雨生致敬的《帶我去月球》核心相近,說穿了它們都是致中年男子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情懷片,真正要抒發的是對於光陰流逝的無能為力。而在電影的正片結束之後,以字卡向眾多已逝的本土音樂人致敬的片刻,更是將這樣的感傷推到最高峰。

我讚賞《搖滾樂殺人事件》的感性不流俗,而我也確實被片中某些情節打動,例如李亦捷飾演的Lulu對於魔神仔以至獨裁者樂團那種由小愛而大愛的成全,例如楊大正飾演的魔神仔幾乎是眼眶含淚說著自己多麼希望有機會發一張專輯的神情,這兩位演員成就了全片最好的部份。

不過,這終究是一部不成功的電影。關鍵在於對「時間」這個元素的處理,無論是有形的時間流轉,還是較抽象的時代巨浪、世代差異,既不夠細緻又缺乏說服力,結果情感層面的衝擊力道就弱掉了。

終究是一部不成功的電影。關鍵在於對「時間」這個元素的處理,無論是有形的時間流轉,還是較抽象的時代巨浪、世代差異,既不夠細緻又缺乏說服力,結果情感層面的衝擊力道就弱掉了。獨裁者樂團由宋柏緯、楊大正、李奇明阿強、林頤原、舞陽組成。(圖:星泰娛樂)

小四和魔神仔初識於1989年畢業時節,而小四的死與魔神仔的入獄則是1998年,我無法得知劇本設定這兩個時間點的初衷,是否為了將獨裁者樂團的起與落,套進更大的台灣社經脈絡裡頭,但我很確定的是,這個劇本無法處理這麼漫長的時間線,而電影的現實製作條件,撐不起也做不出台灣搖滾的時代踅音。

電影的時間橫跨近三十年,撇開獨裁者樂團解散至魔神仔猝死這二十年的空白不提,我有點不清楚小四和魔神仔從認識到組團到協議解散卻發生意外的確切時間點。電影中很明確告訴你,這些事情發生在1989年到1998年間,但是就我看來卻像是1996年到1998年發生的事。究竟獨裁者樂團存活了多久?如果只存活一兩年,那小四和魔神仔為何認識了六七年才決定組團?這麼熱愛搖滾的他們前面都在做什麼?如果獨裁者樂團成立超過五年,那電影中並沒有讓我感受到時間的流轉對於團員所造成的改變,除了Alice的髮型以外。

魔神仔因為練團認識Alice,他們兩人在交往滿一年之後(娃娃看的舊帶子中有提及),感情狀況看似穩定,甚至有了共組家庭的打算。我納悶的是,Alice是基於什麼樣的心態去和小四發生關係?對樂團賭氣、對魔神仔賭氣、對小四由憐生母愛的理由夠充分嗎?後來Alice因懷孕而選擇離開,小四在心灰意冷之下提議解散樂團,小四對Alice用情真有這麼深?魔神仔、Alice和小四三人之間的感情線,說簡單不算簡單,但也不會太複雜,這道三角習題應該是決定全片情感核心的骨幹,應該是個緊緊地嵌入觀眾心頭的鉤子,但我完全感受不到。

《搖滾樂殺人事件》終究是一部不成功的電影。關鍵在於對「時間」這個元素的處理。(圖:星泰娛樂)

找宋柏緯來演小四、找林辰唏來演Alice,是非常棒的主意,而他們的表現也相當不錯。可惜就可惜在角色本身少了太多細節,削弱了角色的可信度。例如小四對媽媽又怨又愛,是否投射到他對Alice的感覺上面?而Alice從迷妹變成樂團成員(們)的女人,再決心離開獨裁者樂團,甚至拋棄了自己的親生女兒,搖身一變成為大明星,這中間有太多的空白成謎還不打緊,問題是Alice這個角色自始至終都是空的,就連她在陽台說的那句「我看見獨裁者樂團的混亂都是來自他們自己」你都知道這是編劇假借她嘴巴說的,空心到像是工具,為了讓小四和魔神仔翻臉,為了生出娃娃讓她長大後來追查媽媽身世爸爸冤獄結果最後演變成自己殺人,一個只有陰道和子宮卻看沒有真實脈搏呼吸的工具。

所以就更別提王啟讚演的警察、劉明勳演的經紀人萬子哥,也都是徹徹底底的工具,很表面很扁平的父權及資本壓迫象徵罷了。這跟演員無關,這跟劇本有關。

至於魔神仔的女兒娃娃及其男友這條線,本應帶出新舊世代對於組團練團、搖滾叛逆精神的今昔反差,但這部份並沒處理好,時間感沒有做出來。加上娃娃在追究獨裁者樂團何以解散、魔神仔入獄真相的過程中,對於父親、對於搖滾在心態上的轉變,流露出一種紊亂、斷裂、突兀、為轉折而轉折的投機感。以上種種缺陷,令娃娃在片尾殺死男友這個安排,成為了整部電影的「阿基里斯腱」。

電影中事情發生在1989年到1998年間,但是就看來卻像是1996年到1998年發生的事。究竟獨裁者樂團存活了多久?(圖:星泰娛樂)

娃娃「真的」殺了男友嗎?當然是真的,《搖滾樂殺人事件》以死亡破題,無論是荒誕的死、莫名的死、冤枉的死、還是蓄意的謀殺,都是真的,應該要活生生血淋淋的。只不過,「死亡」卻成了這部電影的致命傷,不同世代四個Rocker的死,有的敷衍草率有的硬凹胡來,於是便無法成就更大格局的時代悲鳴。

不可否認,《搖滾樂殺人事件》有個比之前談搖滾魂的台片更酷的前提,主創團隊野心勃勃想要去辯證時代和人心如何殺了搖滾樂這個大哉問,偏偏從劇本人設階段就出了差錯,加上預算有所侷限,令最終的成品也就只是把劇本上的白紙黑字給影像化,然後就無法再多了。

幸好還有音樂,其實也只剩下音樂。

說真的,角色不是被搖滾樂而是被電影殺掉了,但沒關係音樂總還是在的。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