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瞭望之窗》台灣旅行法:用台灣「巧實力」對抗中國「銳實力」

「巧實力」不僅是台灣與世界連結的媒介,也是美國與自由世界必須持續捍衛與協助的民主模範,尤其是用來引領中國的民主開放。

托克維爾

經過一年多的遊說努力,美國眾議院於9日無異議通過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 HR535)。此法案的關鍵內容包括:允許所有階層的美國官員到台灣旅行,並與台灣對口的官員會晤;允許台灣高階官員在「受尊重的情況下」入境美國,並與包括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等官員會晤;鼓勵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及其他台灣在美國設立的功能性機構在美國拓展相關業務。

儘管此一法案只是成功通過第一道關卡,尚待聯邦參議院通過並協調兩院一致版本,再經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等兩個更艱鉅的關卡才能成法,但此法案在眾議院通過的時機點,不啻為飽受中國壓力的台灣注入新的鼓舞動能。

這項法案的主要背後功臣當然是以「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為主的在美台灣人遊說團體,他們長期與友台的美國國會議員互動,並於國會山莊策動有效的遊說,台灣駐美外交單位也多所努力。但所謂的「天時」主要來自現階段美中台三角關係複雜演變。

它的背景是美國國會認為自1979年台美斷交,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作為維繫台美非正式實質關係之後,美國對於台灣高層訪美的自我設限,讓高層互動缺乏有效溝通管道,阻礙美台關係發展。這些不正常的關係包括台灣五位高層領導人(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皆被禁,不得進入美國首都華府;台灣外交官員也無法進入美國國務院洽公;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高層官員也未能親訪台灣。

美國眾議院於本月9日無異議通過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台灣旅行法」。(資料照,AFP)

但歷經30多年來的演進,衍生出的「變相」作法是,台灣正副元首只能「過境」美國,或是藉「過境」為名,行部份「訪問」之實;還曾發生過台灣前任外交部長只能在與華府一水之隔的維吉尼亞,望著白宮卻不得其門而入之情事;台灣外交官必須約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官員在政府建築以外喝咖啡或吃飯洽公,禁止進入白宮或國務院行政大樓;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副助理部長以上官員因為不能訪台,只好趕在上任前先來台灣訪問。

上述種種「不正常」的關係除了有來自中國的壓力,更大程度是美國政府的自我限縮。諷刺的是,台、美兩國都是民主、自由的國度,卻必須屈服於威權中國的阻撓。這也是主要提案的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羅伊斯(Ed Royce)與其他友台議員大聲疾呼的,就是台灣和美國都忠實履行民主、法治與人權,美國理應支持像台灣如此的民主國家作為其他亞太國家的價值啟發。羅伊斯日前才宣布即將退休,不再參政,「台灣旅行法」為他多年從政生涯劃下美好句點,也彰顯美國眾議院對台灣的力挺。

羅伊斯點出「台灣民主」這個關鍵點正代表台灣的「巧實力」(smart power)展現。相較其他華人社會如新加坡和香港,台灣的民主年輕更有活力,更重要的是,它是在中國長久政、經與軍事威脅下逐步茁壯。

「台灣旅行法」為羅伊斯多年從政生涯劃下美好句點,也彰顯美國眾議院對台灣的力挺。(AP)

「巧實力」不僅是台灣與世界連結的媒介,也是美國與自由世界必須持續捍衛與協助的民主模範,尤其是用來引領中國的民主開放。

近來國際間興起一股對於中國「銳實力」(sharp power)的討論,它指涉的是針對特定國家進行刺破、滲透、穿越其政治與資訊環境的「銳利」影響力。與所謂「軟實力」或「巧實力」不同的是,「銳實力」更加赤裸裸地登堂入室、毫不掩飾、直接強勢針對特定國家的社會的進行操縱。這很像是中國共產黨對台灣施展的「入島、入戶、入心」戰略,亦即運用經濟誘因,從教育、文化、媒體、智庫等層面全面滲透某一國家,進而形塑中國的影響力。

中國「銳實力」的蠶食鯨吞,已經引發包括德國、澳洲、美國等歐美大國的反彈,有的國家強化立法防阻北京滲透,有的國家公開提醒政府注意防範。多數國家縱使不得不與中國交往,更希望美國能夠繼續扮演區域與全球領導角色。如果再加上中國近年來在東海與南海的軍事擴張之舉,擾亂區域政、經安全秩序,美國川普政府的確有必要嚴肅面對中國崛起的不確定因素。 如果川普政府未能及時正視中國「銳實力」崛起對全球秩序帶來的衝擊,很有可能造成國際關係理論中所謂「金德伯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

「金德伯格陷阱」對映的是「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

後者源自於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警告,如果一個現有大國(如美國)太過恐懼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如中國),那就有可能爆發災難性的戰爭。也就是說,一個潛在崛起區域霸權可能挑戰既有的唯一強權,衝突因而發生。當然,北京矢口否認其有意威脅華府。

「金德伯格陷阱」則源自一次大戰後,英國力量衰退,外界認為美國足以取代之,結果未能如願,美國還爆發1920年代大蕭條。也就是說,現今的中國力量被過度高估,美國國力雖式微,但在能源占有、軍事實力、尖端科技和地理位置仍具全球主宰力。中國似乎還不夠太強大到足以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更遑論北京內部問題叢生,承擔國際責任的態度不足。果真如此,美中若起衝突,縱使北京受損較重,美中仍兩敗俱傷,全球秩序也跟著遭殃。正因為如此,川普政府去年年底公佈上任後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將中國和俄羅斯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和「修正型強權」。此政策方向意味華府不會輕忽中國崛起的挑戰。

川普政府去年年底公佈上任後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將中國和俄羅斯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和「修正型強權」。此政策方向意味華府不會輕忽中國崛起的挑戰。(路透社)

將上述國際與區域戰略新局置於台美關係,很明顯地,台灣不僅能夠扮演美國催生全球民主社群的重要角色,在川普日前揭櫫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中,也絕對不可或缺。如果諸如「台灣旅行法」能夠打破過去不正常的台美高層互訪限制,再加上日前川普簽署的年度「國防授權法」特別凸顯台灣的戰略價值,皆賦予川普政府善用「台灣牌」的機會。

如果參議院能夠在今年通過「台灣旅行法」,預料川普必須簽署。這份法案的文字容或有模糊與彈性,卻也能夠給予川普政府足夠空間來漸進推動台美關係的進一步深化。只是台灣無須過度欣喜,以為此法一旦成案,台灣總統立刻就能訪問華府。事實上只要它在今年內獲得川普簽署,都是台灣「巧實力」的勝利,未來的發展,都只是外交手段而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