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東亞漫遊》不只是文化產業:韓國文化政策中的主體認同

對自己文化的發展、保存與創新不必然與產業化是背離的,但重點與優先順位必須思考清楚。先下苦功把自己是誰、自己的歷史是甚麼、與自己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精神何在思考清楚,站穩了自己的腳步之後,產業化並轉向為文化經濟就能是未來可行的一條路。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文化產業的重點應該是「文化」、還是「產業」?

在某次公共行政領域的研討會裡,我們幾位與會學者們討論起這個問題。當時我發表了一篇論文,談到韓國的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想到台灣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文化與產業有時好像成為兩難的困境。如果重點放在發展或振興「文化」,有時真的很難產業化,於是往往發展成為小型的手工業;而如果重點擺在產業化,往往文化那些細緻與具有差異性的特色,為了效益非常可能會被犧牲。

近來我們常能聽到一種說法,就是把文化當成一門「生意」來看,彷彿文化政策的重點在於是否能將文化轉化成產業來發展,並從中獲得經濟利益。「文化是門好生意」,在這樣的思維當中,文化政策差不多等同於文化產業發展策略。

在韓流興起之後,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很多人思考參照的對象,許多人對韓國文化政策的關心與想像,也大概只限制在學習韓國政府如何扶植文化產業發展這方面。然而,文化產業化真的該是文化政策的核心嗎?產業化才是文化振興的唯一路徑與目的嗎?韓國的文化政策,真的只是為了發展文化產業嗎?

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

文化政策的制定,是廣義的「文化治理」的一部分。所謂的「文化治理」包含兩個層面,首先,是把文化做為治理的對象,其次,則是通過文化來治理,以達成在政治、經濟、與社會上的其他效益。文化治理的面向包括政府的藝文、教育和媒體政策等,牽涉到歷史與地方文史的保存、各類傳統戲曲與表演活動、文化節慶等的舉行、規劃與補助。另一方面,文化治理也包含以文化、歷史或認同之名而推動的各項政策或活動,以及鞏固政權正當性的各種措施。

在韓流興起後,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很多人思考參照的對象,但文化產業化真的該是文化政策的核心嗎?(flickr.com/photos/photoren/420376754/)

文化與權力之間息息相關,絕對沒有「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這回事。文化與權力之間的關聯性有以下三個不同層面:首先,掌權者可以把文化視為是一種用來規約與統治的機制;其次,在政治或經濟方面有爭議時,文化可以用來做為調節的機制;然而,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個面向,就是文化也能成為反抗的機制,人民可以用文化來作為一種抵抗權力與宰制的依據。也就是說,文化具有雙重的面向,是治理與反抗都適用的手段。在有爭議的社會議題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都可以用文化作為策略。

文化政策的論述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變遷,主體從最初的國家轉向公民,再轉向到市場,也就是從強調國家機制的重要性、到強調公民權力的作用、再到強調經濟發展與市場機制這樣的轉變過程。在此同時,文化政策也從偏重菁英文化的教化功能,轉變為尋求文化經濟和文創產業的發展動力。

不只是台灣,文化經濟是當前許多國家官方文化治理的主要目標,但即使強調的是文化的經濟效益,文化治理背後的文化霸權或意識形態並未消失;而另一方面,特別是在台灣與其他東亞國家的脈絡裡,文化國族主義和本土化意識的塑造也是文化治理的新重點。文化治理其實就是文化政治,是官方、企業、公民社會三方進行角力的場域。

韓國的一些例子

我常聽到很多人談論韓國的文化產業時,只著重在文化政策如何協助產業的發展,好似整個韓國的文化政策目的就是為了賺取經濟利益。然而,這些年來我所看到的韓國文化產業發展,不只是為了發展經濟,更多時候是為了找尋自己的定位與主體性。

2007年韓國的流行文化已經在其他鄰近國家非常盛行,大韓民國文化觀光部提出一個五年期的「韓style(HAN-Style)育成總合計劃」,其中包含了韓文、韓食、韓服、韓屋、韓紙、韓國音樂等六大部分,希望將韓國傳統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建立以「韓style」為名的國家品牌,透過傳統文化的介紹與傳播,讓其他國家的人得以更認識韓國。也就是說,重點不在於透過流行文化或傳統文化的產業化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而是希望對傳統文化多方面的介紹與推廣,讓韓國能被更多人理解與認識。

2007年大韓民國文化觀光部提出一個五年期的「韓style育成總合計劃」,其中包含了韓文、韓食、韓服、韓屋、韓紙、韓國音樂等六大部分。(korea.net)

《大長今》成功的例子也常讓我覺得很感動。2004年發行的韓國電視連續劇《大長今》,是帶動韓國流行文化向全球發展的關鍵作品,至今也仍然是韓劇中發行國家數與播映數最多的一部韓劇,成功地帶動了韓流的發展。讓大長今這部連續劇大流行的原因有很多,不只是製作與拍攝技術的成熟與進步,劇本內容的扎實與豐富,是重要的原因。

《大長今》的故事一開始是關於宮廷料理、後來轉向為傳統韓醫作為主軸。劇本能寫的好,不只牽涉到編劇的功力問題,而是因為宮廷料理與傳統韓醫這些傳統文化,早在韓流開始興盛之前,就已經開始被系統化地研究與保存。早從1970年代開始,官方已經開始進行宮廷料理的重建及保存文化遺產的計畫,重新建構出一套關於宮廷料理的系統性論述,其文化地位廣被政府與民間承認與肯定,並被韓國政府指定為無形文化財第38號。

至於韓國傳統醫學「韓醫」,1951年韓國政府頒布《國民醫藥法》,規定傳統東醫與西醫的地位相同,享受同等待遇,在法律上確立了東、西醫兩種醫學並存的二元醫療體制。2003年,韓國國會通過了《韓國韓醫藥發展法案》,扶植韓醫藥發展。2005年,韓國保健福祉部與有關部門協作成立「韓醫藥發展審議委員會」,努力促進韓醫的發展。也就是說,正是因為過去幾十年間,韓國不斷地進行傳統文化的研究、系統化與保存工作,並進一步地推動這些傳統文化的發展,使得韓劇《大長今》在製作時,有許多的專家學者可以進行諮詢、文獻資料可以用來參考,因此得以寫出一個具有專業知識依據的好劇本。

在女主角李英愛的傳記中,就曾提到一開始決定拍攝這部電視劇時,劇組人員帶了一疊像山一樣高的十幾本書,都是關於宮廷料理與韓醫這些傳統文化的研究書籍,並讓她實際去宮廷料理專家手下學習數個月,因此在開拍連續劇之後,才能很好地掌握角色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術。

2004年發行的韓國電視連續劇《大長今》,是帶動韓國流行文化向全球發展的關鍵作品,至今也仍然是韓劇中發行國家數與播映數最多的一部韓劇,成功地帶動了韓流的發展。(By karendotcom127 wikimedia.org/)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將傳統飲食文化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視。

2013年,韓國以「製作與分享越冬泡菜」(Kimjiang, making and sharing Kimchi)這個飲食文化傳統申請登錄UNESCO飲食文化遺產。「製作並分享越冬泡菜」通過登錄世界無形文化遺產,重要的不只是韓國傳統飲食文化獲得世界的肯定與注目,更是成為用來建構韓國人民集體認同感、歸屬感、與自信的重要工具。

韓國文化財廳對於「製作並分享越冬泡菜」此一世界無形文化遺產,有著以下的說明:

製作越冬泡菜具有社會分享、增強成員間合作、傳承製作越冬泡菜文化等各種目的,超越了地區間的差異、社會/經濟差異……令韓國人實踐與他人分享之情,促進團結,為韓國人帶來認同性和歸屬感。

也就是說,重點不只在於要如何成功地申請文化遺產,而是必須先去理解自己傳統文化裡重要的精神與價值為何,並進一步地加以擴大並發揚。

「製作並分享越冬泡菜」通過登錄世界無形文化遺產,重要的不只是韓國傳統飲食文化獲得世界的肯定與注目,更是成為用來建構韓國人民集體認同感、歸屬感、與自信的重要工具。(Unesco)

文化的革新力量

在另一方面,文化不只是由韓國由上而下用來建立集體認同的依據或治理方式而已,更是下層百姓用來抵抗獨裁的重要依據。

許多韓國原有的傳統文化曾經在日本殖民、獨裁統治時期被極度貶抑。日本殖民者企圖藉由消滅傳統文化、加強同化政策以方便治理。朴正熙執政年代所實施的新村運動,表面上是農業改革運動、企圖將南韓國內農村與城市的距離拉近,實際上卻大量壓抑並禁止民間的傳統文化與風俗。

其後,全斗煥軍變奪權、光州發生大規模的反政府民主化運動(也就是1980年的光州事件),當時為了安撫民心,在隔年(1981)舉辦了名為「國風81」的大規模文化祝祭,此時,被壓抑許久的一些傳統韓國文化(像是巫俗、農樂等)再度被重視,逐漸成為本土意識的文化象徵。經過民間的努力,許多傳統文化被認證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逐漸轉變成為韓國社會重要的集體文化象徵。

即使是在當代的韓國流行文化中,我們也一樣看得到文化作為帶領革新的力量。我們看到電影《熔爐》促進了關於性侵障礙者的相關修法、看到漫畫與電視劇《未生》引發了社會大眾對保障契約員工權益的討論與修法、看到紀錄片如《潛水鐘》對政府的批判、並隨後引發了媒體工作拒絕參加被政府力量介入的釜山影展風波…。

文化治理不全然是上對下的宰制與操控,也能是站在權力者對面人們的反抗工具與手段。

對自己文化的發展、保存與創新不必然與產業化是背離的,但重點與優先順位必須思考清楚。先下苦功把自己是誰、自己的歷史是甚麼、與自己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精神何在思考清楚,站穩了自己的腳步之後,產業化並轉向為文化經濟就能是未來可行的一條路。

參考書目

王志弘等,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市:群學。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創刊號:169-195。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