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汪浩新書《意外的國父》:史料爬梳下的歷史原貌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汪浩老師日前出版了新書《意外的國父》,釐清近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脈絡。

兩岸問題向來爭議不少,多數人也有既定的立場,加上政局一再出現變化,以致於幾十年來台海兩岸很難取得共識。然而,汪浩老師透過大量檔案的閱讀,忠實地呈現史實,也給予相關的歷史人物有別於主流觀點的評價。

歷史的發展確實多是「意外」,幾乎不可能找到一件事是目的單純、過程按部就班而發生的,也就是人們常講的「計畫趕不上變化」。如筆者所關注的1979年伊朗革命,在多數研究中多強調革命中有股宗教力量,而且還有個宗教領袖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整個事件看似是為了宗教、為了何梅尼而來。但經歷過革命的伊朗人卻不這麼認為,有些人不覺得那是場宗教革命、有些人表示當時沒聽說過何梅尼這號人物、也很多人訝異革命後竟是由何梅尼掌握政權。於是,事件的開始與結果展現了不一樣的面貌,誰也無法斷言結局。從二戰之後的局勢來看,任誰也沒料到1949年中華民國會在台灣落腳,而且就這樣「意外地」過了60多年。

汪浩的新書《意外的國父》,釐清近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脈絡。(圖:金石堂)

排除那些相互批判的政治口水,若從汪浩老師的解釋來看,中華民國在台灣深根,各個領導人都有其功勞。每一任總統對於兩岸問題都有自己的詮釋,也致力爭取中華民國生存下去的權益。在本書中,對於蔣介石,汪老師認為他的決策務實且靈活。反倒是對美國70年代的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多所批判。例如,133頁中提到季辛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153頁提到尼克森在意的是「安撫國內政治選民」,而非台灣利益。在汪浩老師筆下,這些在主流輿論所推崇的美國政治人物,其實都沒什麼高尚的情操與人格,決策只是為了個人利益。之所以「令人推崇」也非他們有多高瞻遠矚,而是因為他們處於國際發展的主導地位。

從後人的角度來看,以往前人的交涉結果有許多模糊與錯誤之處,但在交涉的當下,各方都對結果有所妥協。後人也許會追溯某個會議、協議的結果是禍害的源頭,就像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Yalta Conference)一樣,成為蘇聯與西方世界對峙的禍根,然而,對於當時的美蘇兩強來說,沒有人認為這個會議的決定會造成往後幾十年的糾紛。當問題發生之後,強權仍然深深介入其中,以致於問題更加治絲益棼。於是,就算兩岸問題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之間,但美國的決策才是問題難以收拾的主因,例如,70年代的越戰就深深地影響著美國與中共的關係,致使美中對台灣的態度也就有與以往有不同的發展。

外在環境雖屬於客觀因素,卻是影響問題發展的主要角色。

汪浩老師也在書中提到,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曾說:「台海情勢就如一桶火藥,美國必須竭盡所能防止即將發生的浩劫。」(295頁)只是,美國等西方強權始終沒有反省,問題的始作俑者是他們自己。一如人們看待近代巴爾幹(Balkan)地區一樣,既定印象是火藥庫,但問題並不在於巴爾幹本身,而是外界勢力干涉所導致。

兩岸的問題,就這樣在內部紛爭、外部干涉的情況下,從「兩個中國」、「一個中國」、「一國兩府」、「一國兩制」、「特殊國與國的關係」一路延續下來,始終沒有定論。所謂的「九二共識」,至今仍然很有爭議。再加上不同語言使用的問題,如中美1972年《上海公報》、1978年《建交公報》、1982年《八一三公報》的中英文版本,都有用語不一致的情況。這不僅是在雙方對談有口頭翻譯出現不同的理解(甚至是誤解)之外,文字使用也出現表面達成共識、實際卻各自詮釋的情況。

本書的撰寫奠基於紮實的史料,在國史館館長吳密察的推薦序中也提到,近來史學研究多不以檔案為史料,但其實在目前台灣政治局勢與對外關係都頗受社會關注的情況下,使用檔案來理解歷史卻是相當重要的工作。儘管主流研究強調史實無法重建、只有歷史解釋,但沒有透過史料來理解史實,又如何形成歷史解釋?況且,我們往往看到政治人物一再拿歷史資料來支持其政治立場,但他們卻未曾花時間在檔案館爬梳過數以萬計的一手資料,而多數人只聽信政治人物的說法,卻不在意藉由檔案說話的歷史研究。

此外,儘管汪老師本書書寫建立於史料基礎上,但透過大眾化的敘事寫法、加上網路媒體的傳播,使得嚴肅的歷史研究有了比較親民的面貌。汪浩老師對於學界後輩也有這樣的期許:盡可能地讓學術研究大眾化。這當然不是希望大家荒廢嚴謹的學術研究,而是設法讓個人的研究有多元性質的表現。汪浩老師《意外的國父》一書,可以讓讀者跳脫許多先入為主的偏見,紮紮實實地看到歷史應有的原貌。就學術研究普及化而言,本書做了相當好的示範。

而除本書之外,要理解兩岸問題的形塑,還可以一併閱讀許多相關著作,例如汪浩老師前一部作品《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台灣政策(1949-1958)》,在眾多研究討論美國對台海政策之際,其實英國的角色也不容忽視。而張淑雅的《韓戰救台灣?解讀美國對台政策》、林孝庭的《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以及蕭道中教授對台灣問題案、控蘇案等文章,都是可以讓讀者深入理解現今兩岸問題發展始末的相關研究。

若要對歷史有更深層的理解,需要的是大量史料的閱讀與研究,這也意味著各類檔案必須開放透明,讓學者在從事歷史研究時,得以對各類事件掌握話語權,不致被政治口水遮蔽。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