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看見台灣:看見了台灣農業什麼問題

十年後,看見的台灣是更青山綠水,還是更坑坑疤疤,在於我們的國家現在要走向哪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決定了三十年後我們會看見甚麼樣的台灣;從同樣的高度,同樣的角度,保留的青山綠水,是否就一定造成經濟發展的遲緩?工業化發展的主旋律下,如何能夠並行不悖地走出一條產業與環境雙贏的道路?

焦鈞

兩個看似不相關卻落在同一個天秤上:紀錄片《看見台灣》導演的驟逝,以及農地農用政策如何落實。

導演齊柏林用空拍讓台灣民眾從全新視野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土地,特別是空難前留下的最後影像:美麗的花東縱谷,農村聚落向外連結一畦畦的農田;遠山、綠水、藍天,這不就是現代人在追求物質文化之外,所心嚮往之的美麗境界嗎?但,事實的真相是,從空中鳥瞰台灣,是一幕幕怵目驚心畫面:更多的是,山林被濫墾、農地滿是鐵皮屋。

台灣,這塊土地在哭泣!

大地,是孕育人類文明之母。都市人多數無法理解與體會的是,每日辛苦工作,多數農民無法像商業運作去精算成本與獲益的生產關係,當土地無法滋養農民、農民無法再選擇耕作,只能將老祖先留下的農地,轉作他用。這最終會輪迴到都市居民身上:糧食供給不再穩定、環境成本的提高、生態系統的反噬。努力維繫地力耕作,扮演守護大地山林樣態的農民,正在逐漸凋零;農村結構與農業政策調整的腳步,是否追得上大環境與生態破壞的速度,最終結果都是這塊土地上所有住民需共同承受。

美麗的花東縱谷,農村聚落向外連結一畦畦的農田;遠山、綠水、藍天。(翻攝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臉書,中央社)

正因如此,農政單位痛下決心要嚴格執行農地農用政策。在此大框架下,首先面臨的是「農地工廠」;全面剷除可能影響已經深耕成型的產業聚落,全面就地合法化絕對引來更大公憤。堅守農地農用政策的背後,可能還要更去思考,農業生產專區與農業產業化的相關配套政策的同步出檯。

農地非農用,不論是鐵皮屋工廠或豪華農舍,都有其「地方治理特殊性」的歷史共業;面對如此龐雜棘手的問題,第一步恐怕還是得由更上位行政機關出面以「國土規劃」的位階,召集各地方首長與相關部會,全面檢討農地合理使用範圍、面積與區分。沒有自源頭先爬梳已錯置的國土/農地使用現況,勢必造成頭痛醫頭的批評;之後,農業相關部門針對農業產業化鏈結、農業生產專區劃分,提出短中長期的實施時程。

從檢討農地使用合理化開始,西部平原,全面實施稻雜/水旱輪作;台三線,劃為熱帶水果生產專區;東部,做為台灣有機農業先導專區;沿海與離島,豐富的海洋生態系;原民山林,在恢復土地正義的同時,更要把文化、保育、永續相結合。甚至,蔬菜耕作面積是否超量?畜牧產業是否走向集約化生產?如何讓耕地與小農更有效結合?這些,都在農地合理化使用有絕對的關係。

農地非農用,不論是鐵皮屋工廠或豪華農舍,都有其「地方治理特殊性」的歷史共業。(中央社)

更進一步,城鄉關係要從過去「都會本位」:城市與城市間的農村,扭轉成為「農業本位」:農村與農村之間的城市。往下,各縣市到鄉鎮,建立自己的農業/農村發展特色,譬如設施農業、花卉農業、無毒農業等。在此結構之下,才有可能學習與建立日本所推行的「六級產業」、「一鄉一特色」、「道之驛」;千萬不可本末倒置,不先把國土規劃/農地區分搞定,一切都是空談。

如果沒有往後看三十年的台灣,大地會繼續哭泣

三十年後的台灣,勢必是一個人口成長趨緩甚至負成長、高齡社會加上勞動力老化的社會結構型態;農村自不能倖免,農業生產型態產生巨大變化,是可預見的。 回到齊柏林的看見台灣,三十年後,看見的台灣是更青山綠水,還是更坑坑疤疤,就在於我們的國家現在要走向哪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或者說,是選擇甚麼樣的農業發展道路),決定了三十年後我們會看見甚麼樣的台灣;從同樣的高度,同樣的角度,保留的青山綠水,是否就一定造成經濟發展的遲緩?工業化發展的主旋律下,如何能夠並行不悖地走出一條產業與環境雙贏的道路?

農業,就是守護環境生態的最後一道防線;唯有農業正常化發展,環境生態系才能夠恢復到青山綠水的樣態。這不是台灣在閉門造車,放眼周邊國家早已將山林保育、農村生態視為產業發展道路的列車,更不要說台灣很多民眾膜拜的歐陸國家,更已證明農業才是一切經濟發展的基礎。

台灣無需去倡導托拉斯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更無需扮演哪一個國家經濟體系的附庸或傳聲筒。看見台灣,其實是看見台灣最大的地理環境優勢;我們不必睥睨,更無需自卑。我們絕大多數時候是站在同一高度水平線上,去理解我們居住的土地,鮮少有機會站在制高點,去放開自己的視野與心胸,用更大的格局去思考長遠未來的發展道路。

要看清楚台灣農業,就必須把自己拉高到這樣的縱深高度,「青山綠水才是坐擁金山銀山」,美麗的婆娑之島台灣,是我們留給三十年後子孫最重要的資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