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科技農報》精算收益後才推廣種植,歐盟的飼料轉作計畫

永續農業,是目前最熱門的農業科學研究,如何平衡人類農耕對環境的衝擊?在歐盟農業發展計畫中,研究團隊認為:農業栽培導入輪作豆科作物的系統,不但能增加土壤氮素含量、減少施用石化肥料、還能保持農業生物多樣性,建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局面。

編譯:柴幗馨/編輯:林韋佑

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國內的肉品需求量越來越高。然而畜產的飼料自給率,相較於幾乎100%稻米自給率,台灣飼料自給率居然不到一成。本土的飼料超過9成仰賴進口,其中以飼料大豆為主,作為補充牲畜的蛋白質來源。轉作飼料作物是農地活化與永續農業推廣的方案之一,然而這項措施還需要國內畜產單位的政策支持。比方推廣非基改飼料牧草,才能創造國產飼料牧草的需求,增加農民種植的意願。

豆科作物魯冰花,是常見的飼料作物,適合作為牲畜的蛋白質食用來源。

永續農業,是目前最熱門的農業科學研究,如何平衡人類農耕對環境的衝擊?在歐盟農業發展計畫中,研究團隊認為:農業栽培導入輪作豆科作物的系統,不但能增加土壤氮素含量、減少施用石化肥料、還能保持農業生物多樣性,建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局面。本篇論文被刊登在2016年5月的《前端植物科學》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期刊。

歐洲地區的農業主要生產穀類作物,但和其他國家相較之下,歐盟的農業作物種類非常稀少。與台灣相同,歐盟沒有自給自足的飼料作物生產系統,超過70%的畜產飼料都是仰賴進口,大部分都是豆類牧草,作為補充牲畜的蛋白質來源。

由於豆科作物富含蛋白質且具有固氮能力,可提高土壤的含氮量,減少氮肥的施用。因此,推廣豆科作物栽培能增加歐洲地區的農業永續性、並提高蛋白質自給率,像是三葉草屬、魯冰花、以及蠶豆都是很好的選擇。

然而歐洲可耕地面積有限,適合種植豆科作物的耕地面積只占了總面積的2%。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套模式,評估豆科作物加入耕作系統之後,對環境與經濟效益的交互影響。

為了證明這個模式在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氣侯條件下皆能適用,團隊一共分析了5個不同地區的案例,包含德國東北地區、南義大利地區、蘇格蘭、羅馬尼亞、以及瑞典。

雖然豆科作物輪作對環境有幫助,但對農民而言並沒有吸引力,畢竟這些種植豆科牧草的經濟價值沒有比栽培單一作物來的高。因此本研究重點在於精算輪作豆科作物之後的毛利,是否能增加農民收益。

五個地區的案例結果都顯示,種植豆科作物作為飼料用的栽培模式,可以增加農民的淨收入。同時,研究報告指出,種植豆科作物不但對環境有正向貢獻,而且也不會讓農民的收益減少。

另一方面,將豆科作物納入栽培系統後,除了能減少25%-40%的肥料使用量,一氧化二氮總排放量也降低了20%-30%,亦即減少耕作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此外,豆科輪作栽培不但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肥,也不會使亞硝酸鹽經過淋洗作用滲透至地下水中,造成水源汙染。

過去大家總是擔心輪作的經濟效益不如單一作物種植來的好,畢竟大規模種植同一種作物,不但能減少人力成本、肥料投入也比較少。然而本篇研究提供了新的看法,以飼料類豆科作物的耕作模式,不但能增加經濟收益,更是一種友善環境的農業生產方式。


資料來源: 每日科學 May 26, 2016   Can legumes solve environmental issues? Legum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European agriculture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科技農報 精算收益後才推廣種植,歐盟的飼料轉作計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