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奧德華・格特納筆下的柏林城市街景

在奧德華・格特納的畫作中,少了浪漫主義時代憂鬱情緒的筆觸,而是近乎真實的反映當代柏林城市的樣貌。奧德華・格特納因為本著對於柏林城市景致的興趣,而建立出屬於自己的畫作風格;對於後人來說,其作品成為了解19世紀中葉以降柏林城市發展的絕好途徑。

Sophietje

1906年,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 1895-1941)在德國境內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展覽,名為「德國世紀展覽會」(Deutschen Jahrhundert-Ausstellung),集結歐洲德語區(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1775年到1875年的藝術作品,讓世人得以從展覽中,了解過往德語區的藝術發展。這場展覽辦得相當浩大,不僅集結了數千項藝術品件,還將眾多私人收藏、外國博物館藏品予以展出,可謂意義非凡。而在這場展覽會上,一位才氣洋溢的藝術家作品在展覽會上出現,他的名字叫奧德華・格特納(Eduard Gaertner, 1801-1877)。

出身自柏林的奧德華・格特納【圖1】的作品險些被大眾遺忘。這位熱愛德意志土地的藝術家,生前愛好旅遊,多次在歐洲各地穿梭,舉凡巴黎、布拉格和莫斯科等地,都曾遊歷過。出自於豐富的旅遊經驗,使得奧德華・格特納得以學習歐洲當地的藝術風格、表現形式,也將多樣的繪畫元素充實在作品中。然而,奧德華・格特納即便寄情於外國風光,他的作品中也大量呈現19世紀中葉時期的德意志境區的城市景致。他對自己的出生地柏林尤為情有獨鍾,經常將柏林的城市街道和建築作為題材。

【圖 1】1820年時,奧德華・格特納的自畫像(Eduard Gaertner, Selbstporträt,1820)。

奧德華・格特納並非第一位以風景畫見長的藝術家,舉凡卡爾・腓特烈・辛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 1781-1841)和卡斯帕爾・大衛・弗利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等藝術家,都曾以「地方風景」作為主題,繪製出具有浪漫氣氛、色彩濃郁、光影對比鮮明的風景畫(die Landschaftsmalerei),辛克爾更是以建築師的身分,親自為柏林城市建築操刀,設計多座柏林城市建築。而奧德華・格特納則是承襲了當代的浪漫主義,繪製在地風貌和自然景致的風格,又將過往歷任建築師於柏林城市中的建設列為畫作主題。在他76年的人生歲月中,用自己的畫筆,見證著柏林城市的發展,這使得後人將奧德華・格特納視為一位「建築畫家」(der Architekturmaler),而不單單只是一位畫家。

1829年後,當奧德華・格特納從外地回到柏林後,他便透過觀察,大量的繪製柏林當地的城市建築。當時,柏林正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 1770-1840)管轄,由於1815年與法國之間的戰爭結束,獲得賠款的普魯士國王認識到城市建設的重要,因而任命建築師卡爾・腓特烈・辛克爾在柏林設計地方建設。柏林城市在王室與設計者的相互配合下,逐步成為大型建築林立的近現代城市。1833年,當柏林新崗哨(Neue Wache)已落成使用數年後,奧德華・格特納以油畫紀錄了當代的情況。這棟具有軍事、守衛意義的建築在大型雕塑的對比下,雖建體體積較小,然而因其樑柱和建築造型採用古典主義(Klassismus)的風格,外觀方整對稱,與街道之間呈現直角狀,使得建築樣式襯托出肅穆的氣勢【圖2】;而乾淨筆直的街道環境也展現出當代柏林城市規律與重視整潔的氛圍。

【圖 2】 奧德華・格特納的新崗哨畫作。

1850年後,奧德華・格特納仍舊持續創作,且針對柏林城市景致的描繪更加豐富。筆直的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御林廣場(Gendarmenmarkt)和柏林建築學院(Berliner Bauakademie)都是奧德華・格特納有興趣的創作題材。不同於卡斯帕爾・大衛・弗利德里希以壯闊的風景山水為主題,或辛克爾以哥德式(Gotik)的畫作強調人與宏偉景物的關係,相形之下,奧德華・格特納的畫作有股「寫實」的味道。1857年,奧德華・格特納繪製了御林廣場的冬景(Gendarmenmarkt im Winter),具體呈現廣場上白雪皚皚的景色【圖3】。在人物描繪上,奧德華・格特納也是相當考究,畫中可見人們穿著符合季節的服裝在廣場上活動,呈現出熱鬧的樣子,為御林廣場於當代的重要性賦予有利的證明。

【圖 3】御林廣場冬景圖。

之後,奧德華・格特納的作品在風格上有了些微改變。以其繪製的柏林建築學院為主題的畫作來論,用色更為大膽鮮豔【圖4】,尤其是由紅磚砌成的建築學院,座落在褐色系的街道上更為突出。徐步的人們與往來的馬車在城市間多了分恬靜跟悠閒。對比許多歐洲城市已經有著人口過密、街道擁擠的亂象,柏林城市的發展相對穩健,人們似乎遵守著秩序,維持環境整潔;城市規劃者亦調整好建築與建築之間的距離,讓居住者與來訪者皆能感受到柏林城市建築的多樣性與進步,也能自在的生活在城市之中。

【圖 4】 柏林建築學院。

1869年,奧德華・格特納在創作完「柏林街道在夏洛藤堡」(Die Berliner Straße in Charlottenburg)後,就此對「柏林城市景觀」主題「封筆」,柏林城市街景畫作成為絕響。1870年,奧德華・格特納離開了柏林,轉往其他城鎮居住。自此之後,好長一段時間,奧德華・格特納的作品彷彿被世人遺忘一般,直到1906年的「德國世紀展覽會」,才又被世人記起。在奧德華・格特納的畫作中,少了浪漫主義時代憂鬱情緒的筆觸,而是近乎真實的反映當代柏林城市的樣貌。奧德華・格特納因為本著對於柏林城市景致的興趣,而建立出屬於自己的畫作風格;對於後人來說,其作品成為了解19世紀中葉以降柏林城市發展的絕好途徑。

參考資料

1.Heinrich Klotz,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Kunst Bd. 3: Neuzeit und Moderne 1750-2000, Munchen : C. H. Beck, 1998.
2.石守謙主編,《德藝百年 : 德意志藝術的黃金時代・柏林國家博物館珍藏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04年。
3.DIE GESCHICHTE BERLINS, “ Gaertner, Eduard, ”
4.Zajonz Michael, “Eduard Gaertner: Dieser Himmel über Berlin, ” der Tagesspiegel,(2017/03/14).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奧德華・格特納筆下的柏林城市街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