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超A評論》台籍校長視角:馬來西亞微型獨中的日子

一位台灣的高中歷史老師為什麼搖身一變成為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長?這是一份錢少、事多、離家遠的工作,微型獨中永遠有師資不足的困難,除了缺老師,他們也缺校長。

黃偉雯/作家、歷史文化與旅遊講師

現存的六十間獨中是捍衛中華文化傳承及華語的堅固堡壘。馬來西亞老一輩的華教鬥士總說:「六十間獨中一間都不能倒」。因為以馬來西亞現今的情勢下,要再創立新的獨中,幾乎不可能。也因此,當我第一次接受這個中學校長的任務,站在新建司令台的鐵皮屋頂下,聆聽馬來西亞國歌時,油然覺得不能讓華校倒閉的重任,成為我肩頭上的一個責任。

所謂「獨中」就是沒有接受政府津貼的學校。(圖: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什麼是微型獨中?以砂勞越州為例

所謂「獨中」就是沒有接受政府津貼的學校,這個情況各州略有不同,有些州會定額補助辦學,有些州政府則是一分錢都不會幫忙,但基本上沒有接受政府津貼的華人民辦中學統稱「獨中」。馬來西亞有六十間這樣的學校,他們獨中系統的「教育部」稱作「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以下簡稱董總),他們把學生人數少於300人的學校稱為「微型獨中」。 而許多微型獨中存在於東馬的砂勞越州,這州的面積約為台灣的4倍大,但人口是兩百多萬,其中又以土著(原住民)為最大人口分布。因此,在地廣人稀的先天條件限制之下,砂州的獨中,尤其是不在市區的偏鄉學校,成為微型獨中也就是可以想見的情況。與西馬許多學生人數動輒破五千甚至上萬人的大型獨中盛況,是沒有辦法相比較的。因此每年砂勞越州的「華文獨立中學董事會聯合總會」會在「董總」的主催下,辦理微型獨中的研討會,藉此交流如何解決招生困難、提高籌款經費,取得突破邁向穩健發展的方法。

微型獨中的困境:招生、籌款、師資

在我擔任校長的那一年,西連民眾中學從初一到高三的學生人數只有70多位,當年我任教的高三班學生人數只有7人,其它年段的學生也都落在10多位而已。不過,即使一個班只剩下一個學生,老師的備課工作以及學校基本的日常庶務都還是需要具備。六個年段需要六位導師,為了要縮減開支,導師又須兼任校內行政工作,三不五時需要辦理生活營、才藝比賽等活動吸引小六學生及鄰近學區的目光。我負責校長的行政庶務及對外交流的工作,常常要自己寫新聞稿,發給當地的華文報紙,增加學校的曝光率。

此外,我也擔任了高一至高三的歷史老師以及高二的華文老師,又因為住在學校臨時由廢棄食堂改建的簡陋宿舍,舉凡跳電、有蜂窩、流浪狗弄翻垃圾場、網路不通要打電話去電信局抱怨,都在我的工作日常內容之內。這是一個十足十的校長兼撞鐘的工作,薪水只有兩千馬幣,換算成台幣是遠低於最低薪資的(2010年馬幣林吉特對台幣的匯率約1:9.5-10)。校長只有兩千馬幣,可想而知老師的薪水甚至是低於一千五百馬幣的。

西連民眾中學臨時由廢棄食堂改建的簡陋宿舍。(作者提供)

來到這裡我第一次體認到什麼是城鄉差距,除了薪資與大型城市獨中有差距之外,即使我是一位校長,但當我教學時,手上只有一本傳承多年的教科書,如果有一天我不教那個年段的科目時,教科書就要繳回學校,留給下一位老師使用。所以舉凡備課、補充講義、各種大小考試的出題,全部都要一字一字的自己敲打出來。為此,第一年在當地教書的我,常常一整天都是坐在電腦前面準備上課資料一直到晚上。

不過,好奇台灣來的校長,長什麼樣子的學生及老師們,很喜歡關注我到底坐在電腦前面在忙什麼。如果不巧被他們看到我分心在查廉價航空機票,還得在校務會議上交代一番,因為校長也是普通人,很期待放長假,需要搭廉價航空回家,這些是我的校長日常點滴之一。

薪水不多的獨中教師可以靠課後補習來補貼收入,可是身為校長,可沒有學生願意找校長補習,所以我也只能偷偷的羨慕老師們沒有校長包袱,可以泰然的課後補習兼差。而我來這裡完全就是奉獻華教的心情,在課後只能免費的教學生跳印度舞及肚皮舞,幫她們排舞、拜託同事載我到六十公里以外的古晉去買布、張羅舞衣;看著學生們赤著腳在司令台上練舞,然後把學習到的新舞蹈在籌款晚會以及各地的義演表現給華社欣賞,讓更多人認識我們學校,慷慨解囊捐獻學校,這個是我當校長的另一種日常,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課後免費的教學生跳印度舞及肚皮舞,然後把學習到的新舞蹈在籌款晚會以及各地的義演表現給華社欣賞,讓更多人慷慨解囊捐獻學校,也是校長的日常。(作者提供)

這就是微型獨中無法突破的一條生存鍊:怕學生不來讀書於是只能收象徵性的學費→經費短缺,只能靠華社熱心人士及校董的捐款,所以無法有良好的硬體設施,也無法給高薪聘請願意來偏鄉教學的老師;老師短缺的結果,造成教學品質下滑;學生成績不好,家長不信任學校辦學,因此願意送小孩來的人數受限,這一連串的惡性循環,成為今日微型獨中的經營困境。

2014年西連民眾中學畢業典禮(Sarawak Chan Khoo Association 砂拉越曾丘(邱)公會)

所以很多人也許很好奇為什麼我會從一位台灣的高中歷史老師搖身一變成為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因為這是一份錢少、事多、離家遠的工作,微型獨中永遠有師資不足的困難,除了缺老師,他們也缺校長。

尋求突破點,帶進新亮點

如果不能以成績當賣點,那麼就只能培養品格教育以及學習新技能做為另一 種辦學思考方向。獨中學生畢業要考「統考」(UEC) 這份統考文憑可以申請台灣或海外大專院校,但卻不被本國政府承認。因此大部分的獨中學生在高二的時候會先考一份馬來西亞的「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PM),高三時再考一份「統考」文憑;成績優秀的獨中生甚至會再加考一份「馬來西亞高等教育文憑」(STPM)這個相當於英國A-Level等級的認可。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因為這是一份錢少、事多、離家遠的工作,微型獨中永遠有師資不足的困難,除了缺老師,他們也缺校長。(圖:星洲日報)

在城市的大型獨中競爭激烈,這三份文憑的成績是否亮眼是學校的招牌,但是在偏鄉的微型獨中,其實並不是大部分的家長都這麼看中升學,很多都是唸完高中課程就回家幫忙,所以念獨中拿一份統考文憑,對這裡的家長來說吸引力並不大,不能進政府單位工作,也是家長不願捨政府中學而進獨中就讀的保守想法。

但是在中國市場崛起後,華語程度的好壞重要性與日俱增,越來越多土著或印尼邊境的學生願意長途跋涉的到砂勞越州的獨中就讀。西連民眾中學便有一位土著女學生每天凌晨三點起床,叔叔摸黑騎「摩多」(摩托車之意)一個小時載她到距離甘榜(村落)最近的公車站等第一班公車進到西連,然後再轉第二班公車到市區,再步行一段路到達學校。她的努力也顯示出微型獨中的影響力正在破除種族及地緣的界線,悄悄的發酵中。

因經費不足,西連民眾中學的學生自己進行校園漆牆作業。(作者提供)

微型中學的學生人數少,師生比例接近,因此對於學生行為的掌控與家長的溝通都會比較密切,品格教育是微型獨中相當重要的特質。此外,既然經費不足,設備較為簡陋,所以許多校務學生會幫忙一起努力,例如:粉刷教室牆面、除草、換濾水芯、幫忙製作道具、綵排募款表演活動…。讓學生培養出對社區關懷的情懷。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從做中學」的理論,運用在微型獨中的辦學理念相當適合,而這也是教育另一種深層的意義。微型獨中正走出了傳統華教的另一種新風貌。

註:

作者曾至馬來西亞砂勞越州西連民衆中學,任職馬來西亞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