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民俗亂彈》徒步進香作為媽祖信仰的實踐或流行?

白沙屯媽祖遶境活動經十二天十一夜將於3月9日結束,與大甲媽同為大型步行進香活動,對於其他宮廟在安排進香活動上有何影響?步行進香背後乘載甚麼樣的宗教意識?

洪瑩發

進香儀式意義多重,在傳統社會裡有維繫著多元社會發展的信仰功能,戰後大甲媽祖進香、白沙屯媽祖進香仍維持傳統步行進香,因為是少數大型徒步儀式,在媒體渲染下,吸引大眾目光與參與,甚至成為臺灣民間信仰文化的代表,也影響臺灣寺廟的進香儀式,2000年後臺灣社會開始出現步行進香的風潮。但在現代社會重新「恢復」、「建構」、「辦理」的徒步進香活動時,除延續傳統宗教意義,如「謁祖」、「會香」等儀式以外,為何會特別強調「徒步」形式?其背後又具有怎樣的現代意涵?為何在現代社會,「徒步」被作為進香活動被特別強調的形式?實在都是令人好奇試探與思考的議題,以下就田野調查經驗簡要提出分析討論: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一年比一年盛大。(圖:李永倫提供)

2000年以後出現的徒步進香

【編按】本表僅呈現媽祖廟徒步部分案例,且為2000年至2011年期間之調查結果。

除特別辦理的文化活動之外,在2011年到2013年期間,還有很多的媽祖宮廟辦理步行進香活動,目前有田野到相關廟宇有虎尾慈鳳宮天上聖母徒步往斗南順安宮謁祖進香、嘉義天后宮往三崁店天后宮進香、白河湄州宮往火山碧雲寺徒步進香、歸仁媽祖廳往府城開基天后宮徒步謁祖進香、高雄小港朝天閣聖飛堂湄洲天上聖母徒步往北港朝天宮謁祖進香等。

龍德宮媽祖徒步進香

這些進香多屬於嘗試性辦理,是否會成為延續性的活動,還需要長期的觀察與討論,但是除目前仍固定辦理的宮廟外,皆屬於小型的廟宇或是私人宮壇,如是現象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除媽祖的進香活動外,很多其他神明的進香活動,也都出現以步行為主的儀式,尤其小型廟宇或是組織,紛紛出現各種徒步進香的活動,包含王爺、保生大帝、廣澤尊王等,都出現這樣情況。擴展到其他信仰之內,漸漸從媽祖信仰擴散到各種信仰活動之上,也成為近期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現象。

目前亦有收集到永康保安宮前往南鯤鯓代天府徒步進香、五塊厝慈聖宮保生大帝往學甲慈濟宮徒步進香、屏東屏邑保王會與潮州三王會壬辰年屏東往台南南勢街西羅殿、六合境永華宮徒步進香、清水中關太子府往壽安宮徒步進香、嘉義佛緣宮往北港朝天宮徒步進香、雲林水林土厝無極天興宮徒步祈福前往觸口龍隱寺會香參拜、彰化埔心聖天堂地藏王菩薩徒步往鹿港地藏王廟進香、苑裡威振堂往虎尾永興宮徒步進香、竹仔港文興宮往火山碧雲寺徒步北巡謁祖進香等案例。

除公廟固定辦理的進香活動之外,也有其他媽祖的徒步進香活動,非屬單純傳統進香,加入濃濃現代意涵,這些雖不屬傳統模式,但透過傳統號召,進一步將儀式轉化為具有現代意義的「活動」,以徒步來結合現代活動與宗教儀式。比如新港奉天宮25天徒步環台、南瑤宮金意承青年會徒步探尋古香路即是代表案例。

豐原鎮清宮徒步進香

徒步動機與發展現象分析

根據目前田野調查總和來看,臺灣在2000年後的媽祖廟步行進香風潮,大約可分成兩種類型:一為固定進香活動且仍持續進行;二為特例活動舉辦,雖不一定符合傳統進香的定義,但是作為從進香延伸出來的儀式活動,仍具有特殊意涵,這種徒步現象,有非常多值得思考之處:

(一)為宣傳、展示與凝聚

儀式活動能凝聚信徒的向心力,步行帶著挑戰與苦行的象徵,因此常被作為宮廟挑戰的目標,或是神明指示要進行的鍛鍊,從多數宮廟訪談中,廟宇大都說明徒步能使信徒更加凝聚。畢竟這比一般進香活動,更需考量相關配套措施,成為宮壇展現向心力的重要挑戰,如果成功,可以有效凝聚信徒、團結信徒。而每年固定辦理儀式的廟宇,除凝聚信徒外,也開始發展各種信徒組織與陣頭,例如福安宮、龍德宮、福天宮、鎮清宮等廟宇,開始有各式因應進香活動產生的團體。由此可見,宣傳與展示、凝聚這三種功能,是徒步進香被用以在民間信仰組織化的關鍵。

相對於大廟的資源豐沛,資源匱乏的私人宮壇、小型宮廟在這波步行進香熱潮下,紛紛選擇透過徒步儀式來作為信仰宣傳的方式,這不僅能花費較少經費、有效引起話題,也符合宗教上以苦行作為信仰實踐的想像,更能藉此讓內部組織更為緊密,所以大量私人宮壇,都選擇以此作為進香儀式。

(二)傳統的再現

民俗會隨著時間變化,在時代變遷結果中,重新再現傳統、尋找傳統意義,是徒步進香常見的目標。南瑤宮金意承青年會所發起步行古香路的活動即是一例,作為與當代進香與傳統文化的再連結,希望透過體驗徒步進香活動,了解當時進香活動歷程,活動發起者也說明希望喚起大家對於當時南瑤宮進香「盛況」的想像,期許能再現當時風華,同時也告訴大家過去的輝煌歷史。社口福天宮則是強調其「長期」步行的傳統,就算多數為口傳歷史,但這些強調,也代表著中斷後的民俗,透過論述語言說,來強調新辦儀式的久遠與傳統,具有其歷史傳承特質。

金意承青年會徒步探尋古香路海報

每個徒步進香不盡然全是信仰傳統的恢復或延續,創造性的徒步進香,也是從傳統概念裡面取經,時間比較短促、沒有徒步進香傳統的廟宇,往往透過「傳統的」徒步進香方式,試圖建構其進香的歷史氛圍與傳統性,希望透過傳統步行,增添進香的儀式的傳統性,也企圖建立其傳統,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等人在《被發明的傳統》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可以作為理解新興廟宇「傳統再現」的內涵,在「創發傳統」是種形式化和儀式化的程序,這種程序只藉由反覆運作,賦予相關的歷史過往的特徵,透過這種形式與儀式的「傳統再現」,可以作為建立或象徵化的社會凝聚力、成員對團體的認同,同時也可以建立或合法化權威地位或關係,同也對對信仰、價值體系及行為舉止產生示範作用。如朝后宮主委林焜燦指出:「八天行程合計約步行三百五十公里,數百名團員毅力堅強,行程相當順利,明年他們將擴大舉辦,甚至將增加自行車或機車隊隨行,讓朝后宮到北港徒步進香成為一宗教歷史傳承,希望透過徒步進香活動,形成新的歷史傳統。」(引自新聞)

可以說,新興廟宇透過「傳統儀式的再現」,彌補自己在歷史時間的短暫不足,透過儀式接續久遠「傳統」,轉化成為自己的文化資本,強化內部團結,也企圖建構新的信仰位置。而傳統廟宇對於「傳統的恢復」,不管是否是真實的傳統,也作為一種文化資本的強化,尤其在現代社會快速變遷之下,「傳統」被作為某種價值的象徵。而在進香儀式中,一方面儀式必需「傳統」依賴「創造」而再生,因為儀式的恢復,步行傳統才得以再現;另方面「創造」卻又需要「傳統」的啟發,儀式從傳統方法中,提出現代意義,如下述的苦行等,「傳統」與「創造」之間形成微妙的互動。

(三)苦行與鍛鍊

「徒步進香」是許多宗教信徒還願的方式之一,以身體勞動,來作為信仰實踐的重要部分。尤其,現代交通便捷,步行反而成為一種「苦行」象徵,伴隨著大甲媽祖與白沙屯媽祖進香的文化印象下,徒步更被形塑作為信仰實踐的重要方式,透過現代人「苦行」的徒步儀式,作為實踐媽祖信仰的方式。

但是公共廟宇與私人壇場所提的「鍛鍊」苦行與當前徒步苦行是為了「凝聚」眾人,其內涵還是有所差異。公共廟宇建立在集體地方經驗之上,共同建構集體地方性,可以產生地方連結,建立共同集體意識;而私人壇卻建立在個人經驗或少數團體的結盟上,以香火或靈驗經驗結盟群體,增加其群體內化,雖然都透過步行企圖建立集體的文化經驗,但其所形塑與期待的體驗有所不同。

福安宮的徒步進香就以「徒步苦行」、「百里行腳」為標題,即可點出現代社會步行被賦予的「苦行」形象,而2013年嘉義天后宮徒步往三崁天后宮進香,其活動標語「有苦方有憶,歷艱而煉心」,更把徒步進香從宗教實踐,加入自我修為的意涵,與後來參與大甲媽祖與白沙屯進香的部分信眾相似,不一定有特殊的宗教理由,而是做為個人鍛練與修行的方式,尤其在下述會提到的臺灣文化氛圍,以身體實踐作為認識台灣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更加深這個部分的想像。


(四)文化氛圍

認識本土文化風氣日漸興起後,吸引大量民眾參與傳統民俗活動,再加上近期以環島壯遊為主的體驗文化風氣興盛,促使傳統進香活動也產生新活力。雖然早期臺灣進香有很多年輕人參與,例如子弟戲與年輕的工作人員都需要青年人口;但在升學主義與工商業化社會,以及政府強調民間信仰為迷信等因素交錯下,造成影響,使年輕人日漸脫離,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因為工作型態轉變,1980年代前後,年青人投入變少,工作人員逐步高齡化。一直到近期的青年體驗風氣興起,才產生較大的轉變,逐漸出現年輕人參與各進香組織,進香活動也開始較多年輕人參與。這也能從近年很多廟宇都有青年會的組織出現,讓許多年輕人投入廟宇活動,促成相關活動辦理的盛況來發現。

除上述所提的儀式外,眾多廟宇小型步行的儀式,皆可以看見年輕人促成舉辦的痕跡,前述南瑤宮金意承青年會的提倡即是一例,又新港奉天宮的環島行,除了搭上青年體驗的風氣外,也搭上環島風氣、環保議題等等,成為一個多方意象的活動。其新聞稿甚至說:「藉此讓繁忙的現代人 遠離塵囂親近鄉土,體悟先人虔誠徒步的敬神之心,藉由參與的夥伴心念共願,為近年來天災不斷的台灣祈福」等目的,將臺灣所有議題集合成一體,作為其環島進香的目的,包裝其環島活動。


新港奉天宮25天徒步環台

(五)網路的連結與現代科技

徒步的發展,網路與現代科技催化其實扮演著重要角色,網路讓多數人得以快速了解相關訊息,也有極強的傳播力,尤其在發起者與參與者以青年人透過網路平台宣傳的情況下,就能更號召同好參與。透過網路圖像與影音紀錄的傳播,可以打破空間與時間限制,讓信仰得以擴散感染,吸引更多人參與。張珣在其反省祭祀圈文章中也提到,因為科技發展所促成儀式參與人員的流動,參與人員除了打破原有一時參與人員的空間性範圍外,同時也讓傳統儀式活動加入更多外來者因素,傳統儀式也雙向性地隨之外傳,成為其他寺廟團體學習的對象。

另外,現代科技的發展,相機與手機讓訊息得以傳播,紀錄片、微電影也成為信仰故事傳播的工具,透過記錄片製作與傳播,現代影音科技突破原本受限於傳統信仰,必須依靠口頭與文字傳播的限制,現場影音記錄的方式,能更生動的呈現儀式現場,筆者曾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分析現代媒體對其儀式的影響,主要有下列四項:

1、跨越社區界線
2、虛擬實境:現場感的建構
3、宣傳:虔誠與神蹟
4、展示

(參見:洪瑩發,《解讀大甲媽:戰後大甲媽祖信仰的發展》,台北:蘭台,2010年,頁344-346。)

上述的幾項特性,也同時可以運用於思考其他媽祖徒步進香上。科技得以穿越時空限制,宣傳媽祖神蹟,進而吸引信徒。觀眾沒有參與進香,但是記錄影音呈現一個虛擬進香儀式現場,這些「虛擬」現場,也讓觀眾可以「看見」:龐大信徒的虔誠表現與靈驗經驗。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看見」媽祖的靈驗性,讓更多人相信這樣的宗教經驗,進而參與這樣的活動。進香的虛擬實境,讓信徒不用親臨現場,也可以感受到媽祖的靈驗,有信仰的人可以更加深其信仰,無法全程參與的民眾,透過記錄片,可以瞭解進香實況,也可以吸收他人的進香體驗與靈驗故事,延伸成為自己的靈驗經驗,讓信徒形成一個「完整」的進香經驗,也讓其更堅信其信仰,強化其參與的動力。尤其是早期處於媒體弱勢的白沙屯媽祖信仰,透過這些紀錄片的宣傳,成功的吸引大量的信徒前來參與。雖然記錄片不若媒體的傳播廣泛,但是卻可以作為口頭傳播的輔助工具,也可以突破電視播出的內容與時間等相關限制,成為現代社會,信仰傳播的重要工具,現在工具的便捷與網路的發達,讓這樣的方式,成為常見的運用方式。

大甲媽祖又有雨水媽之稱,相傳所到之處會使田水飽足、收穫豐餘。(圖:李永倫提供)

(六)認同與創造: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

James Watson對香港媽祖研究成果提到,不同身份者往往都有建立對自己有利的解讀意圖。張珣在其對於大甲媽祖進香的研究中,也提出在進香中的階層性,不同的信徒建構屬於自己與媽祖的信仰連結。桑高仁(P. Steven Sangren)在觀察臺灣媽祖進香時也提到以集體參與作為個人見證的看法,個人參與集體進香活動時,在進香過程中也重新建構了自己,參與讓生活有意義的文化活動,儀式對於個人是自我建構,同時也是「社會再生產」的過程。

一個信仰儀式在不同階層與身份價值觀的人身上,往往有不同的解讀,讓進香儀式除了建構信仰連結以外,也在儀式中創造自己,不管是參與傳統徒步進香,或是新的徒步進香活動,都可以發現不同人在尋找認同以及「創造」自己位置的過程,在信仰中尋找自我認同與實踐的過程。例如在大甲媽祖進香與白沙屯媽祖進香中,參與各式活動與團體的人,企圖尋求歸屬感與認同感,尤其是青年團體的產生另外在進香活動中,不少人透過創造,展示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例如旗幟、服裝等,在儀式中尋找自己的特殊性,同時也提供公開主觀自我建構的機會。

年輕信徒的交通工具(大甲媽祖進香)

(七)國家文化資產的影響

臺灣兩個重要媽祖進香(大甲、白沙屯)都被列入國家級的文化資產,當然也對於臺灣其他媽祖廟儀式有所影響。除前述作為宗教實踐、信仰功能、文化體驗等的影響外,也讓大家注意到維持傳統儀式的重要性,所以不少廟宇也都考量恢復這樣的傳統。此外,同為國家文化資產的東山迎佛祖,也影響附近廟宇辦理步行會香。作為國家文化資產後,遂成為民間信仰各廟宇爭相模仿的對象,這也使得徒步變成一種「經典」象徵。

除此之外,傳統的步行進香被納入國家文化資產以及觀光活動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力,是值得長期關注的,例如這幾年大甲媽祖進香,大量觀光客進入,讓沿途的村庄,感受到人潮湧入,交通與飲食提供都成為一個嶄新問題;另外,部分寺廟「誤讀」進香儀式盛大化、資源爭取與國家文化資產指定之間的關係,認為成為國家文化資產,即可以受到重視以及獲得政府大量資源,也出現爭相申請文化資產現象,甚至某些官方辦理結合信仰的文化活動,也企圖列入文化資產,這些在文化資產光環下所產生的影響,值得我們再深入觀察。

(八)傳統進香儀式的擴展與影響

經由媒體的報導與學術研究推介,臺灣兩個重要的媽祖進香活動,成為臺灣眾多媽祖廟宇學習的對象,從經營管理與儀式辦理都成為師法對象,尤其是進香儀式學習。大甲鎮瀾宮的影響對象,多集中於其分香子廟、進香經過廟宇、臺灣媽祖聯誼會等三類廟宇,對於服裝、團隊組織等,進行學習模仿,尤其是大甲鎮瀾宮分靈廟對於祖廟儀式的仿製,更是全盤照搬,連早期頭家爐主制度的運用,也納入學習。

另外白沙屯媽祖進香對於臺灣進香儀式的影響,在於其最大的特色媽祖「行轎」的方式與不固定的路線,因為其特色鮮明,與信徒各式的互動,以及神蹟與靈力的展示,也成為許多廟宇學習的方式。而學習這樣「行轎」模式,以小型宮壇為最多,許多非媽祖廟宇也學習這樣的方式,例如田野所得的清水中關太子府(三太子)、嘉義佛緣宮(濟公)都也以行轎的方式進香,成為小型宮廟徒步進香的另一重要現象,因為具有話題性,也可以「主動」與信徒建立關係,達到宣傳以及信仰接觸的目的,已見到越來越多宮廟學習這樣的進香方式,成為儀式模仿與擴散的重要觀察案例。

中關太子府進香

【編按】本文原發表於:洪瑩發,〈步行進香:作為媽祖信仰的實踐或是流行?〉,《2013年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11月,頁433-452。為方便網路閱讀,刪除註解與相關參引來源後,整理編修於本網站發表,若有需學術引用,請參閱原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民俗亂彈 徒步進香作為媽祖信仰的實踐或流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