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超A評論》琉球王國與東南亞的海貿互動及其遺留的閩南文化

明太祖開啟了中國與琉球的外交關係,中國的技術移民充實了琉球王國的文士陣容,航海知識與船舶技術,也幫助他們開拓了跟東南亞的遠洋商貿交流,同時傳入了閩南的信仰習俗與音樂文化。只是,琉球王國的海上貿易事業,在明朝的南洋勢力中衰之後,繁景隨即江河日下。這個蕞爾島國之歷史機遇,成也海權,敗也海權!

邱炫元/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趁著去年年底的幾日假期到沖繩參訪,原本對沖繩的印象比較多的是在美國駐軍的後殖民問題,沒想到參觀了沖繩在被日本併吞之前的政治中心—琉球王宮首里城,跟2007年設立於那霸市中心,著名的沖繩縣立歷史博物館。一古一今之宮殿現址與博物館文物之參訪對照,才整個被現場的展示空間與歷史脈絡喚醒,湧現出昔日活躍於東亞海貿世界中琉球王國之鮮明意象。

琉球王宮首里城正殿。(663highland CC BY 2.5,wikimedia.org)

見證後殖民視野下的朝貢歷史

昔日對中華帝國俯首稱臣,參與朝貢體制的周邊國家,通常在自主建國後,多半不會刻意去強調過去稱臣納貢的不光彩歷史,更遑論設置博物館加以研究與展示,有時甚至會刻意顛倒當時的國際關係。比方說馬來西亞馬六甲的蘇丹宮殿博物館曾經放著鄭和向蘇丹下跪的蠟像,跟馬六甲昔日對明朝稱臣的史實剛好成對反。而琉球因為在十九世紀末被日本併吞,這塊新興的殖民地,恰好成為日本進行南方區域研究的寶地。琉球王國的王宮雖然在沖繩戰爭中被摧毀殆盡,但是日本政府花心思把它重建,並投入學術人力進行沖繩研究,讓今日的參訪者有機會一睹這個在明清兩代曾經跟中國保持緊密朝貢關係的東亞島國。

不論是王宮的重建遺址,或是縣立博物館的文物展示,並不諱言呈現琉球王國過往跟中國的臣屬關係。在一窺琉球跟東亞的海貿與外交互動中,最讓筆者感到興味盎然的是琉球跟明朝的交流及其與東南亞的經貿互動。

琉球由於奉中國為宗主國長達五百多年,自然也深受到中華儒家文化影響,宮廷體制也承襲檔案書寫的傳統,今日對於琉球外交與海貿歷史的理解,除了各國史料相關的記述,最特別的是琉球自明代初年到十九世紀末(1424-1867)的宮廷外交檔案「歷代寶案」。這份檔案全部是用漢字書寫,顯示出琉球王國的宮廷文書製作深受漢文化影響。歷代寶案的完整抄本,在1940年代因日本學者的抄寫與研究,存放複本於台北帝國大學(今日之台大),而沖繩存放之複本反倒毀壞於二戰。如今台大版歷代寶案已經於2014年重新編印紙本,並有電子版可供查閱。

明太祖開啟了中國與琉球的外交關係,考量當時琉球地困民貧,明太祖從閩南遷徙多人到達琉球,進行技術性移民。稱之為「閩人三十六姓」。這群閩南移民被安置在久米(今日已劃歸於那霸市區中),充實了琉球王國的文士陣容,服務於宮廷,專職與明朝的朝貢事務。至於善於航海者,則提升了琉球的航海知識與船舶技術,也幫助他們開拓了跟東南亞的遠洋商貿交流。更有意思的是這群移民,同時傳入了閩南的信仰習俗與音樂文化。

今日對於琉球外交與海貿歷史的理解,除了各國史料相關的記述,最特別的是琉球自明代初年到十九世紀末。全用漢字書寫的的宮廷外交檔案「歷代寶案」。圖為琉球王國進貢中國船隻。(維基共享)

商人型島國的長程貿易

琉球王國運用閩南移民的航海技術與知識,加上自身悠久的航海與跨島貿易文化傳統,透過明代的朝貢特許關係及其在南洋的貿易網絡,讓琉球王國在十五世紀進入一個大航海時代。雖然琉球本身物產不豐富,但卻能運用自身的地理優勢,扮演東亞跟東南亞的海貿轉運站,更廣義的來說,琉球王國是橫跨東亞與印度洋貿易圈的「商人型國家」。根據「歷代寶案」所載有關琉球與東南亞的貿易檔案,琉球王國的東南亞貿易據點包括安南(越南)、暹羅(泰國)、北大年(泰馬邊界城市)、馬六甲(馬來西亞),還有巡答(西爪哇)跟舊港(蘇門答臘)。琉球王國利用朝貢的機會在中國購買絲、瓷器跟漆器,至東南亞各地販售,並自東南亞運回蘇木(藥材)、香料等貨品。

琉球與東南亞的貿易自十五世紀初到十六世紀中葉發展得相當繁榮,但是自此後因為明朝的私人海上貿易興起,中國不需再仰賴琉球的供給。葡萄亞自伊比利半島進入亞洲的拓殖,並在馬六甲跟澳門建立商站、日本海盜干擾海貿治安等問題,這些因素讓琉球的東南亞海貿事業開始由盛轉衰。

閩南漢人文化遺風:三線、獅爺與信仰遺俗

今日沖繩的文化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閩南漢人文化的影響?筆者注意到幾個有趣的現象。被沖繩拿來當作地方文化象徵的傳統樂器「三線」(三弦)跟「獅爺」塑像,皆是當時在明代自閩南引入琉球。三線不但是宮廷禮樂的重要樂器,王宮也特地設立專門製作工坊。沖繩出身的著名女歌手夏川里美的名曲「淚光閃閃」當中的三線伴奏,即顯示出三線文化貫串於沖繩的民俗音樂以至當代流行歌曲。此外,沖繩獅爺既源出閩南,因此跟金門的風獅爺具備相同的制煞厭勝功用。沖繩的風獅爺不但是處處可見的建築裝飾,也成為旅客購買的紀念品,小到可愛公仔造型,大到陶匠名師的渾然之作。讓人聯想到金門的風獅爺,雖然也是觀光紀念良物,但在造型的構思上,其實可以跟沖繩相互交流。

三線是宮廷禮樂的重要樂器,三線文化亦貫串於沖繩的民俗音樂以至當代流行歌曲。(圖為電影《出發的島歌:十五之春》劇照)

沖繩的風獅爺是處處可見的建築裝飾,也成為旅客購買的紀念品,小到可愛公仔造型,大到陶匠名師的渾然之作。(www.nankurudivers.com)

最值得一提的是,沖繩至今保有清明祭祖的習慣,清明當日甚至會讓島上唯一的一條收費高速公路塞車。有意思的是,沖繩墳墓的形制跟漢人社會的龜甲墓甚為相像,也有撿骨做二次葬的習俗。祭祖時會焚燒紙錢與持香祭拜。此外,最讓筆者感到驚奇的一點,沖繩人竟然有台灣漢人社會「五營」聚落護境的信仰觀念。

在朝貢體制中,最重要的政治儀式乃是明清兩朝對於琉球國王的冊封。在明清的冊封使團留有不少珍貴紀錄與見聞,在這些紀錄中,最有趣的是有關船隊對於媽祖的供奉與祭祀。明朝的冊封船隊通常都是從閩南出發,出航前會有祭祀媽祖的儀式,而冊封使搭乘的船上也安奉媽祖金身。這種閩南航海的信仰習俗也隨著福建與琉球兩地的航運交流而傳入琉球。今日在那霸可以看到祭祀媽祖的天妃宮,根據日本學者築都晶子的研究,目前可見的兩座天妃宮,都是建立於十五世紀的古廟,在歷史上除了專職供奉冊封船與朝貢船上的媽祖,也是久米當時在地官員議事跟子弟接受教育的地方。

成也海權,敗也海權

琉球王國的海上貿易事業,在明朝的南洋勢力中衰之後,昔日的繁景即江河日下。從沖繩那霸搭機穿過台灣東北部的上空返回的那晚,正也是大陸航母遼寧號準備穿越宮古海峽,進入台灣東部海洋巡航的時刻,彰顯中國海軍穿越第一島鏈的遠洋航行能力。回首琉球王國十五世紀的海上貿易盛世,再看看其後的歷史興衰,想想這個蕞爾島國之歷史機遇,曾經擁有著比台灣更早開發,甚至形成東亞與東南亞諸港口互市的國際貿易網絡。可說成也海權,敗也海權!

衡諸台灣與琉球歷史命運的相近,我們豈可忽視海權對於台灣之重要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