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養殖漁業的未來?!

對廣大消費者而言,漁業轉換到餐桌上就是一道道「味美」的海鮮;只不過這味美的背後,潛藏的台灣漁業未來的困境:特別是,養殖漁業的未來何去何從的大哉問!

焦鈞

農林漁牧是農業的基本分類概念,至少在我國中央政府體系內,是這麼分類的。但漁業領域,有其特殊專業,也因為其生產型態的差異性,卻往往不是媒體關注焦點;粗略來說,台灣漁業可分為養殖漁業與捕撈漁業;而養殖漁業又分為內陸魚塭養殖、淺海養殖及海洋箱網養殖;捕撈漁業則分近海與遠洋。

對廣大消費者而言,漁業轉換到餐桌上就是一道道「味美」的海鮮;只不過這味美的背後,潛藏的台灣漁業未來的困境:特別是,養殖漁業的未來何去何從的大哉問!

擁有水產養殖專業博士高學歷的青農,和繼承父業守著魚塭的養殖戶二代,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台灣養殖漁業的結構性根本問題:低密度養殖與高密度養殖的差異。

問題是,為何明知高密度養殖是條不歸路,卻仍步上後塵?為何青農想以專業取代舊觀念,卻無法普及?

要認清台灣養殖漁業的未來,首要能對此問題有辯證能力。青農投入養殖業的具體數字很難有精準的粗算,但在為數不多的情況下,為何仍有人願意投身此高風險、與高不確定性的產業中?他們又面臨到那些問題?首先要從台灣的養殖漁業大環境談起。

一窩蜂是最糟糕的心態,不尊重專業也是

魚塭取得成本的偏高,更是造成青農投身養殖漁業心中最大的痛。占地約5萬5千公頃的養殖面積,大約有10萬的從業人口,也就是說,每個養殖戶平均的養殖面積約0.55公頃;如果扣除掉專業大型企業養殖戶,個體戶的魚塭面積大概都在1-2公頃左右。水產養殖的種類超過100種,找不到核心、旗艦型產品,更是一大問題。

魚塭取得成本的偏高,更是造成青農投身養殖漁業心中最大的痛。(資料照,記者陳燦坤攝)

按照農委會的官方資料,內陸魚塭面積約有4萬公頃,鹹水、淡水魚塭各約佔一半;淡水魚塭的主要養殖魚種為吳郭魚、虱目魚、長腳大蝦、蜆、鰻魚、鯉魚。鹹水魚塭主要的養殖魚種則為:虱目魚、文蛤、白蝦、石斑、草蝦。淺海養殖面積約1萬3千公頃,以牡蠣養殖佔最多、其次為文蛤。海上箱網養殖主要分布於澎湖縣及屏東縣,養殖面積約 120 萬立方公尺,養殖魚種以海鱺、石斑、嘉臘、紅魽、鯛類等高經濟魚種為主。

當中,民眾或許聽過澎湖的海鱺魚,就是屬於成功的箱網養殖模式,但這種高成本投入的養殖模式卻不是一般青農可以負擔的起;通常,一公頃的魚塭,從承租到整地到硬體設施,少則七、八十萬,多則破百萬,其實是筆不小的成本支出。這也造成了高密度養殖的遠因。

水產養殖環境,決定產業命運

高密度養殖衍生的複雜的魚病,而魚病愈嚴重,傳統養殖戶的養殖密度也就愈高。 形成上述惡性循環的主因,終結根本原因仍是產銷通路的不通透所造成。低密度養殖,或是混養,一隻草蝦絕對可以養到巴掌大;但其養殖成本換算市場通路價格,一公斤可能就超過一千元。如果,養殖戶沒有辦法打入高端消費市場通路,只好選擇高密度的養殖模式-反正,魚病造成的死亡率是相同的,那就加倍投放魚苗,最終存活比例的收成數字能達到預期數字,也就不在乎養殖密度的不斷提高了!

高密度養殖衍生的複雜的魚病,魚病愈嚴重,傳統養殖戶的養殖密度也就愈高。(資料照,記者黃淑莉攝)

舉個例子,以過去養殖榮景的蝦類養殖為例,如果一立方公尺的低密度養殖是50尾蝦苗,高密度通常就是500尾;當500尾的存活率是5%,1000尾的存活率是3%,那麼養魚戶最終仍會選擇投放1000尾為計算。如果,返鄉青農事專業養殖戶,又能有辦法低價取得魚塭,那麼投入低密度養殖的機會就會大增;但很不幸的,這樣的情況在台灣並不多見!

此外,台灣地小人稠,所以養殖魚塭的受制水文環境影響,很難找到乾淨的取水口,更不要說來自周邊沿海工業區的環境汙染。同時,缺乏循環經濟的概念,透過混養、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概念,讓養殖漁業擺脫抽海水養殖的舊觀念,導入生物菌技術,提升養殖魚蝦的免疫力,搭配低密度養殖,自然能夠產出不同於高密度、高用藥養殖的水產品。

養殖漁業另一大困境,是來自於消費者的習慣

君不見,都市消費主力,仍強調所謂的現撈海鮮;但在海洋資源日益枯竭的大環境下,遠洋漁業又遭遇歐盟黃牌警告,民眾如果仍不扭轉多食用養殖魚類,而仍一窩蜂地追求捕撈海鮮,養殖漁業自然很難取得市場的主流地位。雖然,民眾在餐桌上已經經常享用到養殖海鮮,但前端生產的一窩蜂,又造成市場供過於求-這中間還有另一個巨大挑戰,就是進口水產品的低價競爭,這更是台灣養殖產業的巨大挑戰與衝擊。

正本清源,如何正面看待台灣養殖漁業的未來,除了要創造更多的使用者需求之外,恐怕還是得回到生產端的結構性調整:從魚塭取得成本降低,到鼓勵低密度養殖,但同步輔導養殖戶建立市場差異化通路,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對近海捕撈漁業的總量管制,一方面讓出空間把水產養殖的消費市場做大,一方面保護已經瀕臨枯竭的近海漁業生態。

當然,把一百多種養殖水產品項往下修正,找出適合台灣養殖環境,同時有競爭力的產品,譬如說,貝類養殖仍是台灣的強項,同樣刻不容緩。 台灣養殖漁業的未來,悲觀者認為或許該讓這個產業從零開始;但,仍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專業青農,在水產養殖業默默付出。其未來,政府、消費者、養殖業者,三方須同步努力,方能扭轉這不確定的態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