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電影慢慢聊》蘇珊夫人尋婚計:珍奧斯汀的慾望莊園

蘇珊狐媚外放,艾莉莎內斂悶騷,她們與片中那些哭哭啼啼、大驚小怪的名媛淑女相較,是毋庸置疑的反派,然而在「如此性格歧異又狼狽為奸的兩個反派」之間,卻又存在著一種理所當然夥伴關係,那是長久信任累積出來的完美默契,而這兩個反派之間的情誼,是惠特史蒂曼獻給全天下女性最寶貴的禮物。

鄭秉泓

毫無疑問,久違的美國傳奇名導惠特史蒂曼(Whit Stillman)在他的最新作品《蘇珊夫人尋婚計》(Love & Friendship)中,創造了一個比大衛芬奇的《控制》(Gone Girl)裡那位愛咪鄧恩女士更經典的惡女角色-風韻猶存、玩弄男人於股掌之間、不知悔悟、從未卸下心房的蘇珊夫人。

蘇珊夫人在她的丈夫死後,一方面忙著與其他男人進行各式各樣的情慾流動,另一方面也沒忘了幫已達適婚年齡的女兒尋找合適的對象,惠特史蒂曼以這對禍亂別人莊園的母女匆匆投奔夫家小叔揭開電影序幕,連串定格畫面搭配俏皮的註解性文字,為接連登場的主要角色們進行「貼標籤」的動作。例如與蘇珊夫人有染的曼華林勳爵,他的註解是「一位莊重迷人的男子」,畫面上的他側著身子、蹙著眉頭,望著蘇珊夫人已然揚長而去的馬車若有所思,而他那歇斯底里痛哭的妻子露西曼華林,底下的註解文字則是「曼華林的富有妻子」,這是屬於珍奧斯汀的機敏,同時也有著惠特史蒂曼的幽默。

美國傳奇名導惠特史蒂曼在他的最新作品《蘇珊夫人尋婚計》中,創造了一個比大衛芬奇的《控制》裡那位愛咪鄧恩女士更經典的惡女角色-風韻猶存、玩弄男人於股掌之間、不知悔悟、從未卸下心房的蘇珊夫人。(www.curzonartificialeye.com)

從1990年首部劇情長片《大都會》(Metropolitan)至今,惠特史蒂曼只拍了五部電影,都是關於喋喋不休的男人和女人。在這五部作品中,以1969年的聖誕假期為背景的《大都會》、摻雜史蒂曼在1980年代初期的西班牙經驗(包括處理導演費南多楚巴的影片版權)的《巴塞隆納》(Barcelona)、以及同樣將故事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初期的《最後迪斯可》(The Last Days of Disco),可視為充滿史蒂曼私人情感與回憶的鄉愁三部曲。

尤其《最後迪斯可》,彷彿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劇中有些角色、情節,串連起《大都會》和《巴塞隆納》,讓這三部乍看毫無相干的作品,在脈絡上產生微妙的聯繫。而在拍完《最後迪斯可》之後,史蒂曼便帶著妻女移居巴黎,邁向「遠離紐約」的創作階段,在這期間他寫了好些沒機會拍出來的劇本,直到2010年重返紐約,才推出相隔13年的第四部作品《搶救學分大作戰》(Damsels in Distress),一部帶著老電影的愉悅感,有著音樂與舞蹈(片尾類似《最後迪斯可》),卻又不是歌舞片的當代電影。

從1990年首部劇情長片《大都會》至今,惠特史蒂曼(圖)只拍了五部電影,都是關於喋喋不休的男人和女人。(grantland.com)

接下來我們並沒有等待太久,惠特史蒂曼相隔五年就推出第五部作品,取材珍奧斯汀的書信體小說《蘇珊夫人》,拍成了《蘇珊夫人尋婚計》。台灣這個中譯名取得俏皮且切合電影內容,用「計」而非「記」更是有其巧思,不過若是根據英文片名直譯,其實是「愛與友誼」—Love & Friendship,恰好是珍奧斯汀另一少女時期惡搞言情小說設定的短篇title(這個短篇也收錄在今年剛出版的最新中譯本《蘇珊夫人》裡頭),不過史蒂曼只是取其篇名而已。

這回史蒂曼看似離開了紐約,然而這個從頭到尾發生在一百多年前英國的故事,就如同《巴塞隆納》那般,於我仍是不折不扣的東岸電影,甚至說它是「珍奧斯汀的慾望莊園」也不為過。我用「慾望」兩個字,其實是因為想到了1998年6月6日開播的HBO影集,講述四個紐約中產階級熟女的性與愛與自我探索的《慾望城市》,而《最後迪斯可》則是比它早七天問世,先是5月29日在限定影廳小規模映演,6月12日再擴大規模上映。

《最後迪斯可》其實是比《慾望城市》更充滿紐約氣味的故事,而且沒有覆著香水糖衣,沒有太多矯揉造作,如果你看過第一季《慾望城市》以及甘蒂斯布希奈爾在1997年所出版的同名原著,也許就會比較理解我把這部以第一人稱觀點敘述紐約浮世男女性愛糾葛的小說和珍奧斯汀的書信體小說《蘇珊夫人》放在一起比較的意圖。

《最後迪斯可》,彷彿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劇中有些角色、情節,串連起《大都會》和《巴塞隆納》,讓這三部乍看毫無相干的作品,在脈絡上產生微妙的聯繫。(www.mondo-digital.com)

在《最後迪斯可》裡頭,克蘿伊塞凡妮飾演的愛麗絲和凱特貝琴賽飾演的夏洛特是剛大學畢業在出版社工作的上班女郎,她們與人合租公寓,工作之餘就是去迪斯可夜總會享受音樂與刺激,追求愛情與男人。我個人對於《最後迪斯可》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惠特史蒂曼拍了很多兩個女生邊走邊講話的鏡頭,大多時候滔滔不絕的是夏洛特,愛麗絲往往只是答腔。沒想到相隔17年半,惠特史蒂曼來到大西洋彼端的大英帝國,再次撮合這對比《慾望城市》更為火花四射的銀幕閨蜜,讓她們繼續走著,依舊邊走邊談,滔滔不絕的是蘇珊薇儂夫人,答腔的則是艾莉莎強森夫人。

蘇珊與艾莉莎不再是涉世未深的社會新鮮人,她們早已嫁為人妻,逐漸邁入中年,喪夫的蘇珊處心積慮為自己和女兒的下半生做準備,至於生活富足的艾莉莎,一個因為婚姻而「流亡」英國的美國人,她的丈夫年紀很大,可惜並沒有老到行將就木的地步,她只得努力在老謀深算丈夫的掌控中爭取自由。蘇珊與艾莉莎的生存情況,絕對沒有比《最後迪斯可》容易,與《慾望城市》相較,甚至相形艱辛、險峻,偏偏惠特史蒂曼卻賦予了她們更尖銳的稜角,以及更自在的生活態度。

我喜歡惠特史蒂曼貫穿全片的「漫不經心」,對我來說,那樣的「漫不經心」是一種「偽裝」,是一種「不妥協」,解開層層包覆之後,它的核心其實是一種跨越時代的女性自主意識,沒有驚慌失措,不須步步為營,非關道德倫理,不在意旁人感受,一種非常閒適自在且見招拆招的自主意識。

蘇珊狐媚外放,艾莉莎內斂悶騷,她們與片中那些哭哭啼啼、大驚小怪的名媛淑女相較,她們是毋庸置疑的反派,然而在「如此性格歧異又狼狽為奸的兩個反派」之間,卻又存在著一種理所當然的夥伴關係,那是長久以來相互信任累積而成的完美默契,除了「美妙至極」四個字,我實在想不到更適合的成語。我只能說,這兩個反派之間的情誼,是惠特史蒂曼獻給全天下女性最寶貴的禮物,完完全全呼應了《蘇珊夫人尋婚計》的英文title—愛與友誼。

蘇珊(右)狐媚外放,艾莉莎(左)內斂悶騷,她們與片中那些哭哭啼啼、大驚小怪的名媛淑女相較,她們是毋庸置疑的反派,然而在「如此性格歧異又狼狽為奸的兩個反派」之間,卻又存在著一種理所當然夥伴關係。(www.imdb.com)

所以說,《蘇珊夫人尋婚計》重點不在於尋婚,更不在於愛情,惠特史蒂曼從珍奧斯汀這部野心勃勃的早期傑作中,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切入角度。於是這部電影既保留了珍奧斯汀的原著精髓,又充滿惠特史蒂曼從《大都會》以降的作者意識,它不僅充滿東岸情懷,而且帶有一股不可思議的當代感。

凱特貝琴賽不只演過《珍珠港》和《決戰異世界》,她在1996年擔綱主演了珍奧斯汀另部名作《艾瑪》改編成的電視電影。艾瑪是一個年輕、漂亮、富有、自以為是的女孩,平生最大興趣是充當紅娘幫人配對,卻沒料到自己早已默默愛上守護在身邊的好友。珍奧斯汀把《艾瑪》寫成喜劇,倘若不是如此呢?倘若二十年後的艾瑪成了寡婦,會不會開始為經濟問題傷腦筋?

從很久很久以前到此後過著幸福快樂生活,再這之後,艾瑪姑娘究竟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呢?如果能夠觀落陰,我真想問珍奧斯汀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得到解答也沒關係,因為我們有凱特貝琴賽,曾經演過艾瑪姑娘的凱特貝琴賽,那個在《最後迪斯可》中自以為是得要命的夏洛特,二十年轉眼而逝,現實生活中的凱特貝琴賽結了婚當了媽媽然後又離了婚(與《決戰異世界》美國導演連恩懷斯曼,2004-2015),至於銀幕上的蘇珊夫人,無論以後還有多少個改編版本,應該會繼續自以為是、繼續情慾自主下去。

謝謝珍奧斯汀,謝謝惠特史蒂曼,當然也該謝謝凱特貝琴賽和克蘿伊塞凡妮。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