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中國崛起的強國夢,代價幾何?

◎卓言

4月15日,民進黨主席與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正式定調兩岸關係,以「尊重憲政架構、建構常態化兩岸關係、繼續推動協商」為主軸。這個禮拜則是確定了朱習會5月4日將在北京登場的消息。緊接著是蔡英文預計的訪美行程,加上8月柯文哲可能出席上海雙城論壇。兩岸議題輪番上陣,不論朱立倫是否參選2016年總統,這些話題都顯示了總統大選中的兩岸戰場提前展開。同一天,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則確定了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這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另一重要背景軸線—中國崛起。

朱雲漢(圖)出版新書《高思在雲》,其中「中國再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西方霸權衰退

上個月底,因為是「亞投行」接受申請成為創始會員的截止日期。因英、法、義、德等歐陸國家的轉向,一時之間,包括歐陸霸權再起、國際情勢變化、美中爭霸等各種討論甚囂塵上,「亞投行」、「一帶一路」等成為熱門新聞用語,「中國崛起」話題再度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與此發展差不多時間,學術界聲名卓著的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也出版新書《高思在雲》,主要內容談論「非西方世界的崛起」已經是重要的歷史分水嶺,其中「中國再興」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書的論點是建立在四重歷史反轉的現實基礎之上。第一重是美國單極體系式微,以911事件為號角,2008年金融危機重創了美國的元氣,結果是美國霸權的式微,使得1990年波斯灣戰爭後美國主導的新國際體系「根基鬆動」。第二重是第三波民主退潮,意指1970年代中期以來的民主化浪潮陸續出現問題,其始作俑者正是美國新保守主義所主導的劣質民主,影響所及,致使新興民主更形脆弱。第三重反轉是資本主義全球化陷入困境,雖然社會主義陣營瓦解後,國際經濟秩序自由化的趨勢達到二戰結束以來的高峰,但很快的,「華盛頓共識」破滅,世界各地則是在社會貧富差距加大下發生了反全球化的社會運動,人類社會意識到全球化下的資本主義已經無法合理運作。第四重則是真正的核心,上述三重反轉都指向了西方中心世界,所以「非西方世界」將全面崛起,包括中國、印度、伊斯蘭世界以及非洲,而世界權力的重心將向亞洲移動。

中國式制度以其治理能力、政權穩定性與彈性展現了持續旺盛的「威權韌性」。(彭博)

大歷史觀與中國再興

作者提出兩個看起來很有說服力的論點,首先是「大歷史觀」。從「大歷史觀」的角度來看,朱院士認為中國近幾年的發展應該稱為「再興」,而非崛起。因為如果把歷史拉長來看,中國近150年來的衰退其實是很短的歷史,歷史上的中國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是世界經濟的主要貢獻者,佔了三分之一的GDP。相對而言,西方的興起則是一段很短的時間。所以現在在中國所發生的事,「只是恢復它在世界上的份額,恢復它在東亞的地位」。

第二個論點是自由市場與民主政治的侷限性,則是來自作者對於西方世界(主要是美國所主導的體系)於21世紀初期遭受困境的觀察,市場失靈與低效民主讓全世界陷入危機。相對而言,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的表現則持續亮眼,所有預測中國將會崩潰的預言都失敗了。中國式制度以其治理能力、政權穩定性與彈性展現了持續旺盛的「威權韌性」。這讓18世紀以來西方中心的所有即定印象發生動搖,在中國的巨大成功下,印證人類似乎可以擁有不同的發展道路。

不同觀點: 歷史的斷裂性發展

對於第一點的歷史觀問題,首先令筆者覺得困惑的是,這裡所謂的人類歷史應該計數多長?朱院士提出的證據應該是指有記載的人類文明史,可是對於文字出現前的漫長人類發展則無法加以統計。所以,對於中國是否在世界歷史上保有這樣的「份額」值得商榷。何況傳統帝國有興有衰,蒙古與滿清的外族統治是否可以算入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還是具有異音。

傳統帝國有興有衰,蒙古與滿清的外族統治是否可以算入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還是具有異音。(路透)

另外,暫且不論循環史觀或是線性史觀的爭辯,人類歷史有一種斷裂性發展的現象是不可無視的。當一個關鍵性的技能或制度的出現,將會使人類社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例如上古時期文字創發以及政府組織的出現,當此現象發生之後,能夠有效掌握這些工具的文明得到了發展。而當此斷裂性發展出現後,人類社會基本上也不會走回史前時代。而當今人類的斷裂性發展是現代化價值觀以及資本主義的運行,所以想要問一個國家是否能夠持續發展,應該視其是否能有效掌握這些內容並克服其困難,而不是背離它或是走回頭路。

第三個問題要考量的是,當代人類社會發展不可能長期漠視民權意識的出現與普及化的現象。所有要想持續成功的國家安排,都必須把這個條件視為必要存在,同時運行符合其需求的制度。從契約論者提出「統治應該基於被治者同意」的觀點,並由18世紀以來一次次的革命加以實踐與發揚後,人類社會很難走回君權神授、牧養民眾的情況。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知識普及是進步社會的基本配備被普遍接受以後。托克維爾在觀察過19世紀的美國後,便斷言平等的逐漸推進與民主的來臨是時代的潮流,勢不可擋。三波民主化浪潮,擴及越來越大的範圍與人民就是此論點的明證。

18世紀以來一次次的革命加以實踐與發揚後,人類社會很難走回君權神授、牧養民眾的情況。(路透)

睡獅已醒還是持續作夢?

清末民初追求民族復興的知識分子就不斷宣揚中國是一頭睡獅,一旦醒來將會震動世界,習近平日前的訪法總結也運用了「睡獅已醒」這個意象。「睡獅論」彰顯了中國各界對於重返強盛的熱烈想望,關聯了民族主義的強烈情感。可是,中國發展持續性的問題在於其自身制度的合理性,而不是因為西方現在遭遇困境。中國展現的治理能力是因為其社會活力被限制,政權穩定是因為付出高額的管制成本,彈性則是通常基於便宜行事。符合現代化邏輯的改革需要被完成,改革成功與否才是醒獅能不能與世界和諧共處的關鍵。

歷史上不乏快速發展但走上極端主義致使失敗的案例,身處威權大國崛起旁的小國家,台灣必須時時注意中國內部事物的變化,減少其狂暴性演變所帶來的可能傷害。

(學者、評論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