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地理眼》沙烏地化政策限制移工 失業率仍未下降

面對外籍勞工問題,沙國政府自1995年開始實施沙烏地化政策,限制外籍勞工移入,同時以國內失業的人口取代外籍勞工。然而20年來這一連串政策的成效並不明顯,外籍勞工仍持續遷入,同時國民失業率並沒有下降的趨勢。原因在於豐厚的失業救濟讓青年不願就業、國家教育政策也並未養成專業人才,最後則是「保證人」的規定。

黃宇平(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生)

麥加皇家鐘塔飯店(圖片來源/flicker)

沙烏地阿拉伯勞動人口中約三分之二為外籍勞工,其中大部分來自於南亞及東南亞國家,如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等。由於薪資較國內勞工低廉,沙國民營企業普遍喜歡雇用外籍勞工,嚴重地壓迫到當地人的就業機會。根據美國移民政策研究所(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受雇於民營企業的人口中有高達 95%為外籍勞工,導致國內資本大量流向國外,平均每年有超過五分之一的GDP匯出國外,國家經濟負擔因此更加沉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沙國政府推行「沙烏地化(Saudization)」政策,透過移民法及勞資相關法案的制定與改革,降低勞動市場中外籍勞工的比例。這些法案除了限制外籍勞工移入之外,也提升對外籍勞工的福利與保障,其主要目的在於增加雇用外籍勞工的成本,促使企業雇用本國勞工。沙烏地化政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沙國內部產業結構與人口組成,同時也衝擊到南亞及東南亞等勞動輸出國的經濟,其影響相當廣泛。

外籍勞工在什麼背景因素下大量移入沙國呢?在1930年代發現石油後,國際企業與勞工因開採石油的需求開始移入沙國。此時移入的人口多來自周邊國家,以從事石油開發等較具技術性的產業為主。1973年的石油危機中,油價抬升促使沙國經濟更加蓬勃發展,導致國內資金充裕而勞動力相對不足,外籍勞工再度大規模移入,這一波移民大部分來自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從事農業、幫傭等較不具技術性的工作,成為較下層產業的勞動力來源。1985年後,因油價下跌、波斯灣戰爭、產油國相互競爭等因素,沙國經濟發展趨緩,理論上對外籍勞工的需求也應該降低,然而外籍勞工卻仍持續移入,這造成了該國對外籍勞工的依賴性與國內人民失業率同時提升。

1985年後,因油價下跌、波斯灣戰爭、產油國相互競爭等因素,沙國經濟發展趨緩,理論上對外籍勞工的需求也應該降低,然而外籍勞工卻仍持續移入,這造成了該國對外籍勞工的依賴性與國內人民失業率同時提升。(圖為2014年10月示威者在菲律賓外交部抗議,要求菲國政府儘速讓滯留在沙國的菲律賓勞工返國,路透)

面對外籍勞工問題,沙國政府自1995年開始實施沙烏地化政策,目的在限制外籍勞工移入,同時以國內失業的人口取代外籍勞工。然而20年來這一連串政策的成效並不明顯,外籍勞工仍持續遷入,同時國民失業率並沒有下降的趨勢。沙烏地化政策所面臨的阻礙主要有三,分別為豐厚的失業津貼、專業人才的缺乏、與「保證人(Sponsor)」制度。

第一,多半外籍勞工從事粗重且低薪的工作,而大部分失業人口在豐厚的津貼補助與親友支持下,並不願意從事這類工作;第二,根據2009年的統計資料,沙國過半的大學畢業生都專攻宗教領域,只有約20%為理工人才,導致國內專業人才缺乏,民間企業只好雇用許多外籍人士,從事一些需要專業技能的高薪工作,由此可見教育是沙烏地化政策難以推行的一大因素;第三,沙烏地化政策惡化了外籍勞工的處境,沙國法律規定入境者須有本國人民或企業擔任「保證人」,隨著入境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少,保證人的資格也顯得越來越珍貴,因此外籍勞工需設法向地下移民公司取得保證人的資格,並以薪水抽成做為代價。

綜合以上觀察,可以發現沙烏地化政策仍需要改進,其中主要問題在於國人工作意願與能力不足,可透過輔導機制與教育改革來改善,政府也必須解決限制外籍勞工移入所造成的地下移民問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理眼GeogDaily:【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化政策限制移工 失業率仍未下降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不妨給個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