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觀賞魚納入自經區風險高

◎杜宇

觀賞魚及周邊產業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宣傳自經區內農業加值好處的樣板,卻忽略過去政府即已大力推動過「亞太水族營運中心」成效卻遠落於新加坡之後,若不知虛心檢討改進只是舊酒換裝新瓶,恐又淪為一場空。

國內業者從事觀賞魚繁養殖多年,在部分觀賞水族生物繁養殖技術領先全球。然而觀賞水族種類繁多超過數千種,且市售海水觀賞魚超過9成來自野生捕撈,臺灣又缺乏如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國家所擁有豐沛野生水族資源與腹地。國內雖然有少數幾家經營規模頗具國際水準,也頻頻在國際比賽獲得佳績,但是多數商家規模過小,整個產銷供應鏈完整性嚴重不足。儘管政府鼓吹多年但目前台灣觀賞魚出口值僅356萬美元占全球觀賞魚出口值不到0.1﹪,加以台灣國際航線有限,想靠從國外進口觀賞水族讓台灣成為國際水族交易中心未免太過樂觀。

政府雖然在屏東生技園區投資12億台幣設置「外銷觀賞魚及水產種苗研發產銷暨物流中心」,看似面面俱到,實則結構鬆散。對於觀賞水族管理法規、健康水族檢驗暨認證機制(國際正在發展新的產業-友善-生態標示系統簡稱SMART)、基礎資料庫建立(海關進出口統計仍然以公斤為單位)、完整產銷供應鏈、限制性觀賞魚進出管控、水族種原庫建制、全球觀賞水族疫病管控及市場動態掌握等都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在國際上並無足夠發語權。尤其面對其他國家所擁有發展觀賞水族產業的不同優勢,台灣無法通吃應該先找出自己的市場定位(如日本專攻觀賞水族產業鏈上游)再結合產官學全力推動才是正解。

水族業者係以利潤為導向,對病害防治與雜交育種規範所知有限,在大量引進又缺乏有效管控下,大幅鬆綁相關法規的結果將衍生諸多高風險如:外來病原菌入侵(如皰疹病毒、虹彩病毒、未知病菌等)、雜交育種後隨意丟棄破壞國內原有物種與生態環境、基改觀賞魚波及其他魚出口、違反全球生物保育協定等,如何做好管控政府部門事先需說清楚講明白,不要唬弄民眾。

特別針對基改觀賞魚,學者專家一再提醒以目前基改技術尚無法達到百分百的不孕,還可能產生基因流布(Gene flow)即將轉殖基因散佈到自然界中危害自然生態,國外對此(特別是活體生物)採取相當嚴格規範不會輕易放行,這部分國內需要有嚴格的管控機制以免影響到台灣養殖水產物的出口。這些問題確實存在,政府部門應誠實面對,別視而不見!

(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