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樹林傳統技藝 草蓆編織推廣難

文史工作者鄭至翔承襲了賴阿玉的編織技術,如今已能熟練地將黃麻紡綆。(記者張安蕎攝)

文史工作者鄭至翔承襲了賴阿玉的編織技術,如今已能熟練地將黃麻紡綆。(記者張安蕎攝)

2015/10/07 08:00

〔記者張安蕎/專題報導〕將失傳的潭底蓆找回後,文史工作者鄭至翔陸續在社會大學開課,也到小學辦講座,戮力推廣這項傳統工藝,但受限於經費不足、民眾學習意願不高,再加上樹林非觀光勝地,並無存放當地文化資產的非營利展覽空間,推廣窒礙難行。

「樹林沒有特色」是許多在地人的心聲,樹林舊稱「風櫃店」,相傳是當初此地有許多打鐵店的風櫃而得名,但時至今日,樹林已找不到一絲打鐵店存在過的痕跡;樹林聞名一時的「紅露酒」,也因生活習慣改變與酒廠搬遷至宜蘭,而失去關聯性,讓樹林長期缺乏具在地特色的文化資產及觀光商機。

鄭至翔表示,有感於民眾去鶯歌觀光時,都會到當地體驗手拉坏或拼貼工藝,因此當初學習潭底蓆時,也抱持著一股理想,希望有朝一日民眾來樹林觀光,也可以體驗編織傳統草蓆的樂趣,回味先民的生活型態。

草蓆編織工藝多由中國福建、廣東一代傳來,當地已將此訂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實質的文資身分,而新北市文化局雖已將潭底蓆「列冊追蹤」,但仍缺乏推廣及傳承動力。

鄭至翔復刻的三款編織機「蓆規」,最少需十五尺寬的空間展示及操作,但樹林卻沒有專門的傳統文化展場,耗資數十萬打造的編織工具及材料,只能寄放在工廠埋灰。

鄭至翔坦言,目前只能把工藝保留下來,等待機會,不要讓它失傳,潭底蓆也應往商業化推廣,改良成年輕人容易喜歡的東西,而非博物館裡的陳列品。

文史工作者鄭至翔在經過多方探訪、調查後,復刻出潭底蓆的編織台「蓆規」。(記者張安蕎攝)

文史工作者鄭至翔在經過多方探訪、調查後,復刻出潭底蓆的編織台「蓆規」。(記者張安蕎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