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從山難國賠看登山安全系列報導五之五 》登山不逞強 教育要扎根

水里商工學生社團「玉山研究社」,旨在教育學生認識山林,漸進訓練攀登玉山。
(水里商工提供)

水里商工學生社團「玉山研究社」,旨在教育學生認識山林,漸進訓練攀登玉山。 (水里商工提供)

2016/08/27 06:00

記者劉濱銓、陳鳳麗/專題報導

「要有登山的體力,也要有下撤的勇氣」,是登山界廣為流傳的名言;不幸發生山難的大學生張博崴的媽媽杜麗芳也說,「我心中沒有山,我心中有我家!」,所傳達的都是正確登山與山域避險觀念,也因此山域主管機關常以「山永遠都在」呼籲山友,切勿冒險逞強。

台灣山域面積佔國土約七成,惟登山教育相當缺乏,尤以學校教育為甚,導致人們不夠認識山林,加上外界長期指責山難意外,使得國人變得害怕山林,甚至視其為洪水猛獸,認為只要不接近就不會出事。畫地自限,對擁有珍貴山林資源的台灣人而言,顯得相當諷刺。

循序漸進 向大自然學習

然而,近年也有學校透過校內社團,以循序漸進課程引導學生認識山林,如國立水里商工「玉山研究社」,該社團以鍛鍊學生爬玉山為宗旨,特別的是,教育登山時都不說「攻頂」,而是以敬山角度向大自然學習,每年近二百名學生得經歷水沙漣古道、集集大山、合歡山的考驗,最終遴選出廿多名合適者,才有機會登上玉山圓夢。

身體不適 適時撤退保命

對照現今不少人爬山多是慕名而至,但對體能可否應付高山環境卻缺乏評估,甚至以輕鬆休閒的態度面對,都是非常危險的,資深嚮導就說,對初登高山者,都會加強指導呼吸與步伐間的協調性,若有成員身體不適,就會立即要求折返,適時撤退才是山域保命之道。

針對登山自治條例,博崴媽媽杜麗芳認為人們慣於排斥管制,防範山難效果恐有限,追本溯源是從教育做起,且該從幼兒園就扎根,政府則應將面山教育納入課綱,仿效新加坡將廢棄軍營改成面山教育訓練中心,讓社會人士也能學習登山知識與技巧。

開辦課程 傳授山域知識

而為更積極解決面山教育的不足,也可結合登山協會、登山社,以鼓勵或補助方式開辦課程,讓多數要登山的民眾,可透過媒介管道認識正確山域知識;至於國家公園等主管機關,則應擴大民間參與,如與學校合作深化山林學習,增加實際接觸機會,破除對山域的刻板印象。

女登山家江秀真則很感慨台灣民眾以「郊遊」心態登高山,輕忽高山的危險性,她認為,這是台灣一直沒有從小落實山野教育所致,不了解山域、水域環境特色,沒有做過山野的訓練,因此建議山野教育應從國小就展開,每個人從小學開始學習訓練,面對山、面對溪流大海,就不致害怕或無知到陷入危險。

親近山林 並非一味征服

峰巒綿延的多山環境是台灣寶貴資產,不應被視為禍源,如何由下而上建立正確觀念,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著手,配合完善合理的規範,最重要的是民眾要有健康的心態,登山是為了親近山林,而非一味征服、超越顛峰,體認「放棄與撤退」的重要性,才能遠離危險,自在親近山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