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台灣奇廟】認識土地公和祂的家

土地公是台灣最常見到的神明。(記者李惠洲/攝影)

土地公是台灣最常見到的神明。(記者李惠洲/攝影)

2018/02/10 06:00

記者吳書緯/報導

到處可以見到廟宇是台灣的一大特色,而在各種廟宇中,土地公廟更是無處不在,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土地公廟的形體有了各種變化,令人嘆為觀止,跟著生活週報來一同觀賞台灣奇廟。

達人出列

賴伯威/建築師

《寄生之廟》作者,探索台灣當代都市與廟的交互關係,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所,台灣註冊建築師,賴伯威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發起人。

林茂賢/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專研台灣宗教民俗多年,對於土地公信仰有深入的研究,主持「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舉凡傳統戲曲、傳統工藝、俚語、歌謠、信仰、歲時節令等皆有關注。

在都市街頭巷尾或是在鄉村田頭地尾,都能見到土地公廟蹤跡,到其他廟宇參拜,也能看到土地公在一旁配祀,為什麼土地公如此常見呢?

土地公廟沒廟門 隨時參拜最親民

林茂賢解釋,土地公是台灣最基層的神明,相當於人間的村、里長,因此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土地公及土地公廟,他也打趣地說:「土地公是台灣『神口』最多的神明」,而土地公信仰則是源自許多民族共通對載育萬物、生長五榖的土地崇拜,最初沒有神像,常見是直接祭拜石頭或其他自然之物,之後土地公才逐漸神格化,有了神像。

林茂賢提到,土地公的基層神明身分也反映在廟的建築上,特色就是不豪華也沒有會關上的廟門,方便信眾隨時入廟傾訴;而土地公廟的建築也因時、因地制宜有了多種樣態,林茂賢說,這正是土地公在地化」的最佳例子。

廟宇跟著都市化 獨特地景藏民居

建築師賴伯威帶領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歷時7年調查研究,歸納出108種台灣的「寄生之廟」類型,他提到當廟宇遇上了都市發展,開始有了轉化與寄生,以無奇不有的方式存在於都市的各個角落,成為了台灣獨特地景(Landscapes);但當老一輩凋零後,這些廟宇有可能消失在歷史洪流中,這成為了他著書為這些「非名勝古蹟」留下紀錄的動力。賴伯威觀察當今廟宇的建築已經沒有所謂共同建材或是格式,有些廟宇就位在尋常民居當中,唯一的共同性是均具備有祭拜與焚燒金紙的空間。

現代蓋廟工法雷同 神龕設柵欄有原因

現今,「誰來蓋廟?」也有了微妙的轉變,從過往的土木業轉變為五金與鐵工業負責,很多土地公廟是由電話亭、警衛亭或是狗屋的產品改裝而來,工業化生產線的模式也影響廟宇的興建模式,許多建築的組件是在工廠裡做好,運到現場再組合而成,因此讓許多廟宇看起來相當雷同。

另外,賴伯威也分享,土地公廟常見在神龕前設置鐵柵欄,大家都以為設置柵欄僅是防止神像被偷走,但透過調查才發現,柵欄也有可能是避免民眾隨意棄置不再祭拜的神像於廟裡成為「落難神明」,而這個現象則成為台灣土地公廟的一項特色。

台灣有著許多具有特色的奇廟,你準備好跟著生活週報一起拜訪了嗎?

賴伯威觀察,台灣廟宇常見的鐵柵欄裝置,除了防止神像被偷,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防止民眾將神像棄置在神龕裡。(記者李惠洲/攝影)

賴伯威觀察,台灣廟宇常見的鐵柵欄裝置,除了防止神像被偷,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防止民眾將神像棄置在神龕裡。(記者李惠洲/攝影)

當代的廟宇經常位於一般民宅,若不是門口的香爐與金爐,不會發現是間廟宇。(記者陳宇睿/攝影)

當代的廟宇經常位於一般民宅,若不是門口的香爐與金爐,不會發現是間廟宇。(記者陳宇睿/攝影)

賴伯威/建築師(圖片提供/賴伯威)

賴伯威/建築師(圖片提供/賴伯威)

林茂賢/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記者李惠洲/攝影)

林茂賢/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記者李惠洲/攝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